一個故事告訴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逆境之人,不可辱!那些落井下石的人,必有報應。
來看這個故事:
春秋時期,重耳貴為晉國公子,卻因為受到父王寵妾的陷害,而不得不流亡列國。
重耳一行,顛沛流離,狼狽至極,這一日來到曹國。曹國是一個小國家,但國主曹公對重耳根本不重視,甚至還想要落井下石,將其羞辱一番,在聽手下人說重耳的肋骨和普通人有著很大差異后,便和兩個臣子負羈與叔瞻去偷看重耳洗澡,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極為無禮的行為,也難逃他人耳目。不過,盡管重耳的人發現了,卻因為寄人籬下,未敢翻臉。
事后,叔瞻勸諫說:「我觀公子重耳絕非久居人下之輩,雖然處于逆境,但手下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且對其極為忠誠,由此可見一斑。國主如此羞辱他,無疑是落井下石,一旦重耳他日得勢,很有可能興兵前來報復,到時國主就危險了。現在已經得罪他了,不如就殺了他,以消除后患。」但曹公對此并不放在心上,只當作一時之嬉戲。
另一位臣子負羈卻把這話聽了進去,他回到家后,顯得心事重重,臉色很不好看。妻子看到后,關心地詢問原因,他解釋說:「唉,古人說‘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晉國公子重耳來訪,國君卻羞辱了他,而我就在場,以后可能會受到連累。」然后又把叔瞻的話說給了妻子。
妻子勸他說:「既然如此,我認為妳不可能去殺重耳,那倒不如趕緊去向他表達妳的善意和心意,或許能避免此禍。」
負羈聽了妻子的話,恍然大悟,趕緊派人送給重耳黃金、寶物以及食物。重耳很感動,但卻只收了食物,其余一概退還。對于逆境之人,別人落井下石的羞辱是難以忘記和釋懷的,將來報復也是極為正常的,而對于他人的雪中送炭的幫助,哪怕是滴水之恩,也會銘記于心,重情重義者還會涌泉相報。
此后,重耳繼續流亡之路,幾年之后,在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返故土,并登上皇位。重耳即位后不久,果然興兵攻打曹國,理由就是當年的「奇恥大辱」,當然,真實目的應該是擴展自身疆土。重耳攻打曹國時,派使臣提前通報了負羈:「我國君即將攻打曹國,念及當日恩情,為了使妳不受連累,希望妳能在自家住宅處做一個記號,我軍絕不踏入半步。」負羈就這樣逃過了一場大禍。
人在逆境時,對種種恩怨都是感受很深的,雪中送炭如是,落井下石亦如是。所以,我們說逆境之人,不可辱,更不能落井下石,否則,除非是別人永無翻身之日。可事實上,還是老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一個人只要有向上的心,那麼無論處于什麼樣的逆境,都不可能沒有翻身之日,一旦翻身,那麼妳的報應恐怕就來了。
事實上,逆境之人,不僅不可辱,不可落井下石,在別人這樣做的時候,妳還應該報之以惻隱之心,有條件的話,還要雪中送炭,盡量予以幫助,實在沒有條件,幫不上忙,好言相勸,熱情勉勵,給別人以精神上的撫慰,也是十分明智的舉動。
大文豪托爾斯泰說過:「上帝有三個住處:其一是在天堂;其二是在善心;其三就是在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真正用好的人卻并不多,而在他人處于逆境時,就是妳大發惻隱之心的最好時機,常常能讓人銘記于心,一旦翻身,必有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