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智慧經驗
財富經驗
職場智慧
勵志經驗
    
為了孩子才不失婚?這樣的父母,其實很不負責任
2023/01/30

上網時,有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思……

「若是沒有孩子,你會選擇失婚嗎?」

短短的幾分鐘,評論已經超過1000+,特意翻看了評論,發現大多都是女性。而且結果出奇的一致,「離,若是沒有孩子,早都離了幾百遍了」。偶爾有一兩條「不會失婚」的留言,還被淹沒在了評論中。

結婚五年,兩個孩子,作為一個全職寶媽,真的被這個問題難倒了。內心的第一想法是「失婚」,可是想想身邊年幼的兒女,還是不忍心。哪怕生活一地雞毛,也不想孩子成為單親家庭,更不想他們被迫分開。

來自網友們的評論精選:

@奇奇怪怪:孩子三歲前,總想著忍忍就過去了。可是後來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忍忍就好,每天跟孩子爸爸吵架,大家都是身心疲憊。這樣的環境,其實更不適合孩子的成長,後來就決定分開……

@貝塔媽媽:和老公過成了「室友」,卻從來沒有想過失婚。一直覺得,把女兒帶到這個世界,就要盡全力給她幸福的家庭。看了太多破碎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真的不敢女兒的前途開玩笑。

大多數父母,哪怕已經沒有感情,還是為了孩子苦苦維持。他們總覺得,失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好,卻沒有考慮過:不幸福的家庭氛圍,也是導致孩子心理受傷的重要因素。

為孩子不失婚,是父母自欺欺人的表現

嘴上說著愛孩子,卻做著自欺欺人,甚至傷害他們的事情。與其在痛苦的婚姻中三敗俱傷,不如瀟灑的選擇結束這場悲劇,然后迎接接下來的喜劇。

說真的,當父母沒有感情之后,整個家里的氣壓都很低,偶爾他們還會爭吵、打架。孩子能做的,就是在夾縫中小心翼翼的求生存。父母的「隱忍」,帶給孩子的不是幸福,而是傷害。

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情感的發泄口,更承擔不起如此大的「罪名」。感情到了頭,父母卻以「愛孩子」的名義不愿失婚,到頭來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他會覺得,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的痛苦,都是因為自己。

而且,父母在婚姻中的相處方式,也會對孩子未來的擇偶、婚姻造成很大影響。長大后,孩子對待婚姻的態度,也會如此的委曲求全。哪怕受盡了傷害,也不愿說出來,因為他在父母身上學會了「隱忍」。

任何時候,都希望父母做好這兩件事

第一件: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對方

可能在媽媽眼里,爸爸不是一個好丈夫。但是在孩子眼里,爸爸是他的親人,是他心中最偉大的「英雄」。所以,不管父母之間發生怎樣的矛盾,都請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不要說對方的壞話。

說得多了,會讓孩子產生錯覺:難道爸爸,或媽媽真的如此不好嗎?甚至還會影響親子感情,孩子誰都不敢再相信,因為他也不知道爸爸媽媽到底是怎樣的人,只能暫時的把自己封閉起來。

第二件:不在孩子面前打罵

不管是惡語相向,還是直接拳腳相加,都請避開年幼的孩子。因為這一刻,最無助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看著最親的人相互謾罵,甚至動手,孩子會覺得特別無助,他內心會特別痛苦。

最后,只能默默的站在一邊,看著父母「開戰」。因為孩子不知道誰錯誰對,若是向著媽媽的話,擔心爸爸會生氣;若是偏向爸爸的話,又害怕媽媽會難過。那種滋味,對孩子而言就是煎熬。

送給父母的溫馨提醒:

若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那請父母認真且平靜的談談,彼此之間做出讓步和改變,這才是為了孩子考慮。當然,前提是能夠說服自己,不會在日后的生活中舊事重提,要讓過去的所有不開心統統翻篇,重新給孩子幸福的生活。

要是真的過不下去,那也不要借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相互委屈。其實,總是爭吵的父母,倒不如愉快的分開。最起碼,不管孩子未來跟著誰生活,都不用害怕每天生活在爭吵聲中。

真的分開了,也請父母都關心和愛護孩子,彼此不再詆毀。生活中,要多跟孩子溝通,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更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寫在最后:婚姻的決定權在父母,而不是孩子。聰明的父母,都會把問題擺在桌面,有商有量的解決婚姻中遇到的問題。

你很窮,一看便知!稻和盛夫:越窮的人,越喜歡做的「6件事」
2022/11/21
人窮不要心窮:不管你多窮,不要隨意穿別人舊衣服,有4點重要原因
2022/11/21
別讓積蓄打了水漂,人過五十,要學會為自己考慮,3種錢不要再花了
2022/11/21
​6個存錢建議+5個存錢方法!無痛存錢,兩年存下20萬
2022/11/21
【為什麼你沒有成為富人?】巴菲特:有錢人,一輩子4不做
2022/11/21
英雄不問出處:有野心的窮人,沒錢沒人脈時,牢記「8句話」,早晚飛黃騰達
2022/11/21
窮人鬧市無人問,富人深山有遠親:當你負債累累快熬不下去的時候,不妨做3件事,重拾你的意志
2022/11/21
【存錢,是一個成年人的自律】賬戶上的數字,就是你生活的底氣
2022/11/21
「愛錢,才能賺錢」越會賺錢的人,越喜歡把時間花在三件事上
2022/11/21
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野心:想變有錢人,一定要有「4本存摺」,會管錢比會賺錢更重要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