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姥姥經常說一句話,「 外甥是姥姥家的狗,有就吃,沒有就走」,但是,我們依然很喜歡去姥姥家,吃好吃的,和表哥、表姐一起玩,姥姥、姥爺也是和爺爺奶奶一樣,是我們心目中最親近的人。
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后,就發現自己真的成為了姥姥念叨的那條「狗」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在媽媽再三的催促下,才肯慢吞吞地出發去姥姥家,吃完飯以后,就想要馬上回家,不愿意多逗留了。
當我自己也做了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的,他們有時間愿意待在自己家里,待在爺爺奶奶身邊也會比較自在,不是很愿意去爺爺奶奶家了。我是比較順其自然的,不愿意強迫孩子們的意愿。
但是,有相當的一部分媽媽是不能接受的, 爸爸媽媽想要帶孩子去姥姥家,把孩子請出門去都非常困難。而且有的孩子還是從小跟姥姥長大的,從小和姥姥感情很好,這樣的舉動真的是讓姥姥覺得養了一只「 白眼狼」。
所以,很多媽媽對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就很生氣,推著、拽著也要帶他一起去,不然在姥姥那里也是交待不過去的,結果就是有的 孩子因為叛逆心理,對去姥姥家更加抗拒了。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去姥姥家了呢?我覺得媽媽不應該對孩子生拉硬拽,如果能夠明白其中的原因,大概就能夠多理解孩子一點了。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明白自己是姥姥家的客人,感覺比較拘謹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喜歡和父母一起出門,去姥姥家里會很高興,有好吃的、好玩的,小孩子就很容易滿足。但是,當孩子漸漸地長大,會發現自己 去姥姥家是走親戚,自己是姥姥家的客人,這樣的身份會讓孩子 感到不自在。
去別人家做客,孩子 越大越不愿意,因為會有很多他不喜歡的東西,又不得不面對。
我們小時候去姥姥家,也會有不太認識的親戚,需要你去打招呼、問好,感覺很尷尬。去姥姥家以后,更有的不見外的親戚,小時候會詢問你的學習成績,長大了問你工作、收入,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結婚,親戚朋友的八卦,也讓你越來越不愿意走親戚。
★孩子跟爺爺奶奶生活時間比較長,感情更深厚
很多媽媽發現,自己問孩子:「你是跟媽媽去姥姥家,還是在家跟爺爺奶奶?」很大一部分孩子都選擇在家跟著爺爺奶奶,不愿意去姥姥家。如果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對他們的感情也是比較深厚的,有時間當然更愿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緊張的學習狀態中,孩子希望更多擁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
大部分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的時間安排都是非常緊張的,除了學校的學習時間,課外還有家庭作業需要完成,另外還有一些家長給布置的興趣班或者是補習班,孩子平時被學業壓得快要喘不過氣來了, 很少有時間去休息和做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放假時間是孩子最喜歡的,但是,如果媽媽這時候提出來帶孩子去走親戚,不管是去姥姥家還是別的親戚家,孩子都是非常反感的,因為意味著他的假期又被別人支配了。所以,孩子不去姥姥家并不是不喜歡姥姥、姥爺,而是 希望可以自由一點,媽媽也不要太生氣了。
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和親戚朋友多走動一下的,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孩子,本來就是人脈比較單薄的,更應該和親戚朋友們多往來。
姥姥、姥爺更是孩子最親的人,如果孩子總是不去姥姥家,老人們也會比較傷心。當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
①多溝通、引導,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媽媽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應該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后再想辦法解決。我們越是嚴厲地批評孩子,可能就會越讓孩子抵觸這件事情。
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②多協調時間,考慮孩子的感受。
父母有時間,就愿意帶孩子去姥姥家,可能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時間安排,如果我們的計劃和孩子的是沖突的,就應該好好地協調一下,而不是強制孩子聽我們的,父母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更好地配合你。
③幫助孩子和老人聯絡感情,建立正確的親情觀。
感情是孩子和老人之間的紐帶,如果是特別親近的人,大概孩子自己也是非常愿意去和姥姥姥爺見面的,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親情觀,了解親人之間濃厚的親情,讓孩子對姥姥、姥爺有深深的信任和親情,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
血濃于水,親情也是世間最寶貴的財富,學會珍惜感情,處理好人際關系,也是孩子的必修課。
互動話題:放假期間,你家孩子愛去奶奶家還是姥姥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