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讀到一句紮心的話:
「當你25歲時和3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你是人力資源;當你35歲時和2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你是人力成本。」
25到35歲,人生的10年,是一個人積累人生經驗,收穫人生果實的關鍵階段。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對階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以後的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下麵小編總結的14條深刻道理,幫助你看清未來的路,過好接下來的生活。
俗話說:「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
是說與高人為伍,才有可能提高技藝成為高人。
殘酷的現實是,高人只喜歡與同類者為伍。
成年人的社交潛規則是:勢均力敵,等價置換。
社交的過程,其實也是資源實力交換的過程,背後有一台看不見的天秤:
一端壓的是你自身的實力;另一端是你可以撬動的資源。
你能為別人提供多少價值,別人才會為你提供等量幫助。
不必去刻意討好誰,埋頭努力,悄然成長,提升自己的實力,假以時日,同頻的朋友自會相遇。
想結交更優秀的人,不必遠求,只需自修。
人為什麼要讀書?
餘秋雨說:
「讀書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擺脫平庸。」
雨果說:
「各種各樣的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作用下,仿佛烤在火上的紙一樣漸漸燃盡。」
無論是答疑解惑,還是逃離平庸,讀書都是最簡單、最實用的投資。
生活中的迷茫,多因想的太多,而讀書太少,內心閉塞荒涼。
讀書,是拓寬認知邊界,擺脫無知、豐富自己的神兵利器。
而不讀書的人,因為認知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思維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慢慢就被大浪潮甩在身後,獨自憂愁。
25歲時讀的書,會映照在35歲的臉龐上,而25歲的思考,也會照亮未來的路。
25歲到35歲,錢固然重要,但時間更重要。
錢可以在以後靠外力逐漸積累,但時間一旦錯過,就回不了頭。
且這十年是增長見識,積累人脈,把握機會的大好階段。
讀過這樣一個有啟發的故事:
公司新進了一批設備,派甲乙兩人自行學習操作。
甲看說明書,自己研究。
乙花錢請同行專業的老師傅教他。
一段時間後,甲還在苦苦摸索,乙已經被公司升為新車間主管。
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浪費時間。
蘇軾曾說:「人行猶可複,歲月哪可追?」
走錯路可以回頭,但浪費的時間再也回不來了。
25歲時花出去的錢,35歲後依然可以再掙,25歲時錯過時機,35歲後就難再有了。
司馬遷說過一句至今被奉為經典的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錢之一字,生存所系,榮辱所依,古往今來為眾生所必爭。
錢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
與他人相處,涉及金錢,一定要謹慎小心:任何關係,不能在錢上深入,就會因錢而淡出。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
很多時候,錢容易還,人情不易還,牽扯不清,矛盾叢生。
有位商人的做法值得參考:大錢講清楚,小錢不計較。
有底線,守住大錢過生活;有原則,捨得小錢交朋友。
在路邊攤上,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西裝領帶去付款時,攤主會說謝謝。
短褲拖鞋去付款時,攤主只嗯一聲。
對不修邊幅的人,小場合會區別對待,高檔場所會謝絕接待。
一個人的形象,往往決定他在別人心中的份量。
任何時候,良好的形象,都是加分項。
楊瀾曾說:
「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精心打理的自己,是對他人的禮敬,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地大雨滂沱,世人苟且而活,每個成年人都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前行,能保持良好的形象,本就是一種勝利的姿態。
春雨澆灌大地,莊稼得益,農夫讚美,而道路泥濘,招來了趕路人的嫌棄;
明月照亮四方,孩童嬉戲,父母歡欣,而光線略強,讓想睡的人沒了困意。
萬能的造物主也無法周全,無論你做得多好,背後總會出現不同的聲音。
《增廣賢文》中說: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做人無非笑笑別人,讓別人笑笑,難得糊塗,太計較就會亂了節奏,丟了格局。
村上春樹說: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因此也絕不會為了任何言論和評價而打亂自己的節奏。」
高手行事,意見可以聽,主意自己定。
你什麼時候覺得時光飛逝,父母變老了?
是不是從父母再也藏不住的白髮?再也挺不直的腰杆?
有人說:「你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也就是父母漸漸變老的過程。」
你的來日方長,包含著他們的世事無常。
當你在為生活披荊斬棘時,唯有父母,憂你饑,怕你寒,唯盼你平安。
愛父母的話,別難為情出口;
想給的擁抱,別難為情出手;
再忙也要:勤開視頻,多回家。
對父母悄悄地關心,不如明目張膽地表達。
25歲認准且認為正確的事,要敢做敢為。
演員羅一舟說:
「不斷地撞南牆,一定會有答案,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可以去試錯。」
成功需要成本,時間是一種成本,年輕是一種成本,試錯的機會也是一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