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期末考試周,孩子和家長都為成績懸著心,考好了全家歡喜,考差了家長不免要增添幾分憂慮,孩子暑假又得多做幾本試題集。
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成績,是孩子學習中的頭等大事。
的確,成績是重要的,它影響著孩子的初高中升學,以及未來進入哪種層次的大學。但家長如果把成績看得太重,也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果,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吳曉樂,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歸納為九個為教育所困的真實親子故事,無數讀者在讀這本書時看到了自己。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到:
「不可迴避的是,學生很多糟糕的情緒都源于父母始終以學業成績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是最常見也最難以處理的問題。」
家長對待孩子成績的態度,影響著親子關係質量和孩子的身心發展。
01
把成績看得太重
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
生活中,許多家長慣以成績來評價孩子,甚至根據成績給予孩子不同程度的愛。
比如,考得好家長喜笑顏開,給孩子買很多他喜歡的東西,帶孩子出去玩;考得差了,則對孩子冷冰冰的,言語裡滿是批評、嫌棄。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受到, 父母是根據自己的外在表現來愛自己的,成績好才值得被愛,內在的自我價值感很低。
看過一則新聞;南京六合區一名13歲的男孩,成績不是很理想,本身已經很自卑了,可父親還總拿他和別的孩子做對比,心理壓力特別大。
于是,他給家人留下一張字條後,就離家出走了。
他在字條上寫道:「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男孩父母報警後,員警幾經追蹤才找到男孩。男孩委屈地說:「他不喜歡我!他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我就只能走了。」
還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不惜通過各種方式來監督、逼迫孩子學習,以為這樣就是為孩子好,疏于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心。
這種教育方式下, 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很容易破壞親子關係,致使孩子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一位爸爸就曾因這個問題而苦惱:
他說妻子當年大學聯考失利,成為了她的心結,于是打小就對孩子的成績有嚴格要求,密切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
然而,妻子全心全意帶大的兩個女兒,對待她卻像仇人一樣,根本不服管教,家裡經常爭吵不斷,硝煙瀰漫,女兒也不愛學習。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也最基礎的養料就是父母的愛,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價值感,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如果家長過于重視成績而採用錯誤的教育方式,讓「愛」變了味道,對孩子只會有害無益。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把愛和關注孩子放在第一位,看到孩子身上除了成績之外的東西,發現他的閃光點,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管成績好壞,都被好好愛著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優異的成績。
02
把成績看得太重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和思維方式
每個班上總有一些孩子,一到考試就特別緊張焦慮,害怕自己考不好,心態很不穩定。
這種表現,不但不利于孩子考試時的發揮,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足。
家長總喜歡拿成績評價孩子,考得好就是「聰明、厲害」,考得不好就「笨、沒用」,慢慢的,孩子也會看重自己每次的考試成績,用成績衡量自己的價值。
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過于看重結果,不利于成長型思維的建立,阻礙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曾看過一則新聞,杭州13歲的女孩曉曉(化名)從小每門功課都十分優秀,只要是她在的班級,別人只有拿第二名的份。後來,他升入一所名牌高中,這裡高手雲集,競爭可想而知。
一次單元測試,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覺得那是人生中的污點,甚至因此喪失鬥志,不想去學校。一向嚴厲的媽媽狠狠批評了她一頓,一氣之下她竟拿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並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
經醫生詳細了解後,曉曉被診斷為抑鬱癥。
如果家長總是強調要考出多好多好的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超過他的承受范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現出焦慮、抑鬱、患得患失,抗挫折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