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財商越高越有機會成為富人,特別是那些能夠長期擁有財富的人,在駕馭財富方面必然有著過人的能力。正如有人說過,就算把世界財富重新平均分配,最終財富仍會流回到原本的那些富人手中。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不少人都遭到了失業的打擊,但在美國就有三千兩百萬人失業。可與此同時,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財富卻暴增了百分之六十三,凈身價達到一千八百四十億美元,差不多相當于2020上半年深圳市的GDP。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讓富人們在其他人都備受市場?打擊的時候,還能越來越有錢,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了呢?
第一個原因,認知高度的不同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就在于當一個人的認知不足以駕馭他所擁有的財富時,這個社會有一萬種方法收割他,直到這個人的財富和他的認知相匹配為止。當我們開始接觸社會,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決定了人生能夠到達的高度。
可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認知上,有些人在上學期間就開始自己創業開店,有些人。擇去大賣場做促銷、兼職、家教等等。
前者是建立資產,為的是在未來可以獲取被動收入,而后者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換取最簡單的收入形式,收獲的也是最簡單的、可替代性非常高的基礎職業技能。
后者雖然比起渾渾噩噩度日的那些學生已經好了很多,但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富人的認知,個人的發展也將長期被局限在給人打工的思路中,工作和收入的穩定性高度依賴雇主和市場,一旦停止工作,也就相應地失去了收入來源。
認知的不同導致了當有錢人已經達到了錢生錢的階段,而窮人和中產還停留在用勞動和時間生前的階段。
第二個原因,長遠思考
巴菲特在投資界已經受到了眾人的膜拜,他的一舉一動都被人們當作市場的風向標而密切的關注著。
可是當我們都在各種分析為什麼股神忽然大量拋售銀行股、買入黃金股的時候,有沒有人在意過在一九七零年,四十歲的巴菲特資產達到了三千四百萬美元,然而緊跟著在接下來的兩年直線下跌到一千九百萬美元,資產縮水近一半。
但很快在一九八零年前后,他的資產又攀升到了六千七百萬。普通人在投資時遇到重大的挫折就會退卻,會開始坐立不安,想要立刻抽身。
而能夠長期持有財富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目光長遠,不會被一時的市場波動所嚇倒,大風大浪中都能繼續穩穩的操盤。
第三個原因,不被生活中的瑣事過度干擾。如果你八卦一點,去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個人經歷,你就。發現這些人也和我們沒什麼不同,他們也會經歷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失婚、吃官司、失去親人、出了交通事故,大事小事都有,可這些都不會成為他們停止追求事業成功和財富的理由。
然而當普通人不想要做一件事,他們總是能夠給自己找到一萬個借口,情緒不高、失戀、要出去給貓買罐頭等等,都能成為理由,讓他們把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夢想拋在腦后。
第四個原因,他們都擁有自己最擅長的那個領域。股神巴菲特不用說了,擅長投資股市。伊隆馬斯克的領域是新能源等高新科技,馬克扎克伯格的領域是社交媒體,杰夫貝索斯則是電商。
雖然過人的商業頭腦是他們的共同之處,但與此同時,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和富豪都有他們最擅長的那個領域。隨后可能會延伸擴展到其他的領域,但他們最擅長的那個領域絕對是他們實現巨額財富的基礎。
第五個原因,資產再利用程度高。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靠錢去賺錢遠比靠勞動去賺錢來得快。這時你肯定會搶著說,對呀,所以我們要去理財呀。是的,我們已經知道了,現在把錢放在銀行里吃利息連通脹都跑不過,更別提發家致富了。
富人越來越有錢,普通人卻很難翻盤,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給普通人的理財方式就是非常有限的,靠著有限的方式和有限的資產,普通人很難最大程度地利用,甚至再利用手中的資產來創造新的財富。
這就是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錢都去了哪里,為什麼就不見了?商業。也是有門檻的一個行業。剛剛開始在創業領域摸索的創業者,和已經在商場摸爬滾打,經歷著各種商業體制改革,甚至參與了相關政策制定的商場老手們相比,要學習的、要掌握的、要習慣成自然的方方面面還有很多。
在資本的游戲里,時間、機遇、心態、認知、積累,還有家庭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希望這期的內容能夠幫助大家對眼前的路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也早日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