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長大就好了」——這句話,經常能聽到身邊的父母說。
如果我們真信了這句話,由著孩子這樣長大,你會發現後面的問題越來越大。
尤其下面這三件事,如果你不教,未來很少有人會耐心地提醒孩子。
0 1
沒人會告訴孩子:他不受歡迎
「為何我家孩子學習挺優秀的,卻總不受歡迎?」
這是一位媽媽在留言中問及的問題。
了解之下發現,這個小孩確實算得上優秀,在班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各科老師眼中的尖子生。
但在同學相處時,矛盾頻出, 不是把女同學惹哭,就是戳別的小朋友痛處,而且好勝心很強,班上的同學都不喜歡和他玩。
無獨有偶。一位大學生讀者朋友也曾抱怨過,她有一位很難相處的室友,經常導致寢室里的衝突一觸即發。
這位室友喜歡熬夜,最愛在睡覺前刷短視訊,音量大還外放,一邊看一邊大笑;
每天早晨設置7、8個鬧鐘,從六點就開始響,吵醒除她以外的所有人。
其他室友三番四次的提醒之後,無果,最後大家都很默契地減少和她的相處。
集體生活中,除了學習之外,孩子與同學的相處也很重要,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人際關係都深深影響了孩子的群體生活體驗。
進入到社會以後,孩子身上的很多習慣、態度更是決定了他的受歡迎程度。
一般來說,那些「不受歡迎」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具備了這些特質:
過于以自我為中心;
不喜歡換位思考,不在意他人感受;
愛戳人傷疤,揭人短處;
總是要在言語上分個高下,不懂察言觀色;
衝動易怒,很難控制住情緒.....
用現在流行的話總結, 就是情商有點低。
像這樣的孩子,在交往中會變得越來越孤獨,因為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的身邊也有類似這樣一位情商低的同事或朋友,你不會主動去提醒他,你只會認為你和他不是一路人,最後選擇漸漸疏遠。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與人相處的問題上,父母早期就需要及時地引導,雖然 不必讓孩子變得人見人愛,但至少,不要讓他變得不受歡迎。
我們從孩子們的交往中就會發現,那些受人歡迎的孩子,成績優秀是很小的一方面,如果他們有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處理爭議時,有較好的協同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所以培養孩子與人相處中的情商,我們就得保護孩子天性中純真、善良的珍貴品質,想辦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教他控制情緒,尊重別人。
在大多數的人際交往中,真誠和善良已經足夠。
0 2
沒人會告訴孩子: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很有限
一位做HR的朋友,曾經說起面試過程中的趣事:
他曾經遇到一位畢業半年的男生,面試的時候竟然是父母陪著來的,男孩媽媽甚至想跟著進會議室,被他拒絕了。
這樣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他告訴我,如今的職場中,這樣不夠獨立的年輕人並不少,工作中,幹活挑肥揀瘦,受不得一點批評,逃避責任。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心理脆弱且能力有限。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遠遠大于其他能力: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都可以緩一緩,等一等。
等到孩子進入社會才發現,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學歷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綜合性的考察。
有的孩子不夠獨立、有的孩子沒有鍛鍊起來心理韌性、有的孩子沒有責任感......
這就造成了一些學歷高的年輕人,為人處世方面表現得特別糟糕。
孩子如果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是很難走遠的。
日本有部很老的紀錄片《狐貍的故事》,在小狐貍剛剛長大時,老狐貍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把它們從家中趕走,被趕走的小狐貍,眼神中充滿著憂傷和無助。
老狐貍看似冷漠無情,但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個孩子永遠依靠著自己的父母,那麼他永遠都長不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在孩子離家之前,父母就要完成對他們的教育,給予孩子駕馭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
身邊有位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做自己該做的事:3歲的時候,他房間的垃圾讓他自己倒,;4歲的時候,教他疊衣服;5歲的時候,讓他自己準備每天上幼兒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