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分離開來,然后在籠子里裝上兩個假媽媽, 一個是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的,但胸口裝上了奶瓶;另一個是用綿軟的絨布包裹的,沒有奶瓶。
本來以為小猴會和有奶瓶的媽媽更親近,卻沒想到,小猴只有餓的時候,才會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小生命內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懼,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超越了食物。
而且,這些獼猴成年后,大多數性格冷漠,甚至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即使通過人工使母猴受孕, 它們也會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或者直接咬死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這種「孤兒院現象」說明, 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當一個孩子對愛的需求長期沒有得到滿足,會變得敏感、自卑、脆弱,很難養出健全的人格,造成終身的性格缺陷。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以下四種表現,一定要警惕,要及時補救,因為這表明孩子「缺愛」了。
01性格叛逆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沉迷游戲,經常利用上網課的時間玩游戲。
一次他的父親因為跟他溝通無果,一氣之下摔掉了他的手機, 男孩因此離家出走,三天三夜都沒有回家,即使他很餓,也倔強地不肯妥協。
後來經過員警的調解,男孩才說出原因: 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原來男孩心里一直都在意「他是否能自己做主」,但是父母從不認同他,做錯什麼事,只會批評他,也從來不聽他解釋,所以故意唱反調。
他叛逆的根源是父母經常忽視他的感受,不關心他、不重視他,讓他沒有價值感。
其實孩子的問題不是他的行為,而是內心的需要。
從心理學上來說, 叛逆是孩子博得父母關注的一種方式。
因為無法衡量自己在父母心里的分量,所以會做出一些與期望背道而馳的事。
以前看到了一個詞叫「推壓桿效應」:人在坐木質過山車時,會反復推壓桿,檢驗壓桿安不安全。
當孩子不斷挑戰父母的底線時,就像檢驗推壓桿一樣,是在反復試探父母的愛。
父母只有用心的陪伴,適度的尊重,才能讓孩子在父母的用心中感受愛的流動。
02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僅限于學習成績,很少與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說教、批評,從不關心孩子的感受和內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對孩子表露出溫情和理解。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即便家長愛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這份愛,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以及永遠都不滿意自己。
長期缺少認可與肯定的孩子,會形成低自尊,內心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這種空虛感,常常會伴隨孩子一生,即便將來功成名就,內心還是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童年缺失的愛,像孩子心里的洞,長大后再怎麼努力,尋找各種事物去填補,都無法被填滿。
敏感自卑的孩子,內心也比較脆弱,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會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較大的情緒波動。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反應所傷,自我否定,心理內耗嚴重。
我想問問各位家長,你們平時有夸過孩子嗎?哪怕是一句 「你真棒!」「你做的真好!」「比起上次你進步了耶!」簡單的夸獎,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力量。
03乖巧懂事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個家長茶話會,很多家長聚在一起分享育兒之道,其中有一個爸爸說自己的孩子特別乖巧懂事,從3歲起,就會自己穿衣穿鞋、打掃衛生、見人有禮貌、從不亂提要求,也不亂發脾氣。只要父母要求的事情,孩子基本都能做到。
其他家長表示驚訝到了,紛紛向這位爸爸「取經」,問怎麼做到的。
爸爸帶著笑意解釋說,其實自己也沒做什麼,就是平時不慣著孩子,不溺愛。
孩子提要求,他們覺得不行的,就堅決不同意,哭得再兇也不行。他們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會冷處理,直到孩子做到為止。
聽完爸爸這一番話,我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這孩子之所以乖巧懂事,不正是因為缺愛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懂事并不是孩子內心的夙愿,更多的是被迫的選擇。
孩子在害怕被拋棄的恐懼下,會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乖巧和懂事。
這種不被尊重,心理邊界被長期侵犯的結果,會讓孩子活得越來越壓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尤為重要。
好的教育,都要給孩子一次「做自己」的機會,任性的孩子,才有獲得愛的勇氣。
04情感冷漠
曾經我指導過一個家長,她跟我說不知道怎麼去愛自己的孩子,明明自己心里是很愛孩子的,但是每每做出來的事情,卻讓孩子不喜。
在後來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她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對父母的記憶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時對她也鮮少關心。長大以后,她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非常冷淡,平時幾乎不聯系。
她說:
「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不會做父母,沒有盡到一點父母的責任。」
成長中愛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感覺,潛意識里會認為這是一個充滿不信任的世界,沒有人會真正關心自己。
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也很難具備愛人的能力。
畢淑敏曾說:
「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家長可能會感到疑惑,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還會缺愛呢?
其實很多時候, 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許多父母愛的方式的不對。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會表達愛、正確地愛孩子,卻需要理性和智慧。
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心與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遇到挫折時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能夠肯定和欣賞孩子的優點、閃光點。
愿每一位父母,給予孩子的愛,都能被接收到;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愛滋養,內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