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長在群里反映,放假了,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媽媽/爸爸,我想玩會兒手機,可以嗎?」
一旦父母不同意,有的孩子還會過激地爭取自己的「權利」:
「都放假了,我玩會兒手機怎麼了?」
面對這個問題,家長的不同反應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1.直截了當的拒絕
一位家長說:「孩子嘴里的自覺性可信嗎?
他口中的‘玩一會’總是不知不覺變成了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都抱著手機玩。
我提醒他好幾遍,他呢?嘴里敷衍的應付,眼鏡還是盯著屏幕,一動不動。」
這也是很常見的情況,所以在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上,這類家長表現得十分嚴厲:
「看看妳一直往下掉的成績,這個寒假還想碰手機?」
「平常玩的還不夠多嗎?寒假還想玩?」
或者干脆拔網線、沒收平板,來個「釜底抽薪」。
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很容易讓雙方陷入拉鋸戰中。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 禁果效應」
—— 指的是我們越是禁止,越是會增加孩子玩手機的欲望,甚至對手機上癮。
不僅如此,孩子內心還會充斥著對父母的不滿和抵觸。
2、舍不得拒絕孩子,放任不管
有位家長說,自己和老婆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只有每年過年才會回家,所以對孩子常懷愧疚,總覺得自己陪伴得少。
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要求,總是難以拒絕。
即使剛開始拒絕了孩子,就會擔心自己是否過于嚴厲,反思自己脾氣太差。
緊接著,想辦法補償孩子,甚至主動把手機給孩子玩。
父母過度內疚,打破養育的原則,對孩子的不良習慣讓步,只會讓孩子越發沉迷手機,拿捏父母內疚的心理,忽略與父母的關系。
青春期的孩子很重要的一課是—— 學會處理被拒絕的失望情緒。
哪個父母沒經歷過這種做「壞人」的時刻呢?
孩子對妳的拒絕如果產生了過激反應,主要是因為妳沒有共情到他的情緒,只有一句冷酷的「不行」,這種沒不帶理由的解釋,肯定會讓他不服氣。
有時候只需加上一句合理的解釋,孩子就可以釋懷。
3.做有邊界的父母
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 溫和而堅定」的父母。
這一代的孩子,已然是無法和電子產品隔離,智能電子化時代一定需要具備網絡應對能力。
我們需要警惕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孩子對電子設備的過度沉迷。
最好的方法,是設定好邊界,做到「 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
對待孩子的需求,做到「我理解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需求,允許孩子有需求,但是,我也愛我自己,疼惜我自己。
所以在面對孩子錯誤的行為,我可以堅決地拒絕孩子的需求,但不評判孩子的需求,不攻擊對方的需求」。
能夠用溫和的、清晰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情感狀態,是最理想的情緒表達方式。
那麼,如何在假期利用好手機,讓孩子「拿得起」,也「放得下」呢?
第一,和孩子討論手機的使用規則
比如:
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3小時,分段管理,每次不超過30分鐘;
吃飯、睡覺、走路不能使用手機;
寫作業時,手機不要放在旁邊......
針對短視訊這種不可控的平台,要和孩子講一些網絡安全的知識,并一起討論。
第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幫助孩子找到他感興趣的其他事情,比如運動、閱讀、畫畫,或者逛逛公園、博物館等等。
春節將至,我們也可以計劃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
帶孩子拜訪親朋好友,設計一些游戲,和孩子一起裝飾家里,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等等。
當孩子在現實世界體會到更多的快樂時,手機的吸引力自然退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