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復利加時間。而價值投資者就是最喜歡通過復利的力量在長期間內產生高回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就是投資大師巴菲特了。
從一九五七年的三十萬美元開始計算,到二零一六年資產超過七百億美元,平均年化收益率大約是二十八。當然巴菲特已經是屬于神一樣的人物了,保持二十八的收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但也足以說明發復利的可怕。
那究竟什麼是復利呢?在開始前,先聽一個典型的復利故事吧。話說在古印度,有一位叫西沙的宰相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國王。
甚為喜歡,于是龍顏大悅之下要好好的賞賜一番,就問西沙有什麼要求?西沙就說:陛下,臣別無所求,只想請您在浙江棋盤的第一個小格里放一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里放兩粒,第三個小格里放四粒。
以此類推,以后每一小格放置的小麥數量都是前一小格數量的兩倍,然后請您把這樣擺滿棋盤上的所有六十四格的麥粒都想給你的仆人吧。國王在不察之下,認為這個要求真的是一點也不過分,很痛快地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但是當屬下搬來一袋袋的小麥開始計數后,國王才郁悶地發現自己被這個宰相給算計了一把,因為就算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麥粒拿來,也滿足不了宰相的要求。自己雖然。作為國王,富甲天下同樣是無可奈何。有人計算過,按照這種方法來填滿整個棋盤大約需要八百二十一噸大麥。按照當時的全球大麥產量來看,大概要超過一千年才能滿足那個聰明的國際象棋發明家,這是一個何等巨大的數字啊,大到令人瞠目結舌。
不過我們也可以學習巴菲特變成有錢人。第一個行動就是不要愚蠢的儲蓄。儲蓄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單靠儲蓄是無法成為有錢人的。尤其是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后,全球利率一直處于低點,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只會越來越薄。如果再加上通貨膨脹,等于侵蝕掉利息收益,變成負利率。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對金錢有著機會成本的概念,更善于把金錢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所謂的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種用途的抉擇時當中被舍棄而價值最高的現象。也就是說同一筆錢你可以用來讀書、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用來買房子以后收取租金,或是放在銀行存款領取固定利息等。
每一種選擇都有其機會成本,對有錢人來說。他會分析每一種機會成本可能產生的利與弊,在金錢運用上做出最好的選擇,好好利用時間,掌握效率,絕對是有錢人成功的秘訣。窮人懂得省錢,富人卻懂得賺錢。大部分窮人的精力都放在柴米油鹽的精打細算上,整天辛苦省錢,但富人更喜歡冒一點險,透過投資去賺到更多的錢。富人懂得投資較高報酬率的商品,再加上趁早投資,充分利用時間,復利效果往往能夠發揮更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