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智慧經驗
財富經驗
職場智慧
勵志經驗
    
不識趣,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2021/11/05

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如戲,全憑識趣。」

識趣的人懂得拿捏分寸,知道在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不招人厭煩。

識趣與否體現的是情商高低,不識趣是我見過的情商最低的行為。

不識趣的人,看破偏要說破

前幾天,與一位朋友聊天,聊到了他公司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

那天,他們公司的老大劉總帶領一群客人在公司內參觀,起初都很順利,客人們興致勃勃地邊看邊聊,表現出了很強的合作興趣。

但是在經過儀錶控制室時,發生了一個尷尬的小插曲。

客人們看見儀錶板上有兩個指示燈一閃一閃的,有人就問:

「這個指示燈為什麼會閃?」

劉總毫不思索地回答:

「等液體達到臨界點,它就不閃了。」

眾人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正要接著往前走,誰知站在一旁的儀錶管理員孫宇冷不丁地來了一句:「不是的,那個燈壞了。」

見客人們都扭過頭看自己,劉總顯得非常尷尬。

雖然接下來再沒出現這樣的尷尬事,但合作的事情算是泡湯了。

自然,客人走後,劉總對孫宇少不了一頓狠批,孫宇羞愧不已。

聽完朋友的講述,我們能夠想象當時尷尬的場景,孫宇的表現就是典型的不識趣。

他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表達的場合不對。

在客人面前,劉總代表的是公司的形象,當著客人的面給老總糾錯,不但會讓他尷尬,還會引起客人的猜想:

一個老總連儀器都不懂,這個公司能好到哪裡去?

從而損害公司的形象,甚至斷送幾筆生意。

如果孫宇能想一想在這個場合糾錯是否合適,是否會造成公司的損失,是否讓老總下不來台,從而改為私下裡向老總彙報,就不會挨訓了。

有句話說得好:

「看破不說破,面子上好過。」

不識趣的人,喜歡「竹筒倒豆子」,還常自詡心直口快,其實那不叫直率,而是沒眼力見,是情商低。

識點趣給別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掙面子;

不識趣讓對方尷尬,往往最後尷尬的是自己。

不識趣的人,習慣熱心過度

《認知突圍》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關心和打擾是一對好兄弟,只是後者看上去更加不禮貌而已。但更多時候,沒有太大差別。」

聽起來很紮心,其實很現實,失了分寸的關心對他人就是一種打擾和不尊重。

不識趣的人,與人交往沒有界限感,喜歡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度捲入,結果出力不討好。

而識趣的人,與人交往有分寸,懂得別人需要的是尊重,可以幫忙但不能強加干涉,因而既不會讓人討厭,也不會讓自己難堪。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陳司寇是北京101中學的教師,北大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

那年,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他的老伴特別寂寞。

因為她和陳司寇是老朋友,所以總是打電話給陳老師,一說起來就沒完。

有一次,她問陳老師能不能一禮拜給她打兩次電話。

陳司寇剛想答應,但轉念一想,這也不是個辦法啊,我一次電話頂多十分二十分鐘,那其他時間她怎麼辦呢?

于是,陳司寇就對朋友說:

「真正解決問題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內力。」

對方問:「那我怎麼辦呢?」

陳司寇就說:

「你就得自己有奔頭。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儘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雖然要求被拒絕,但對方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陳老師說得有道理。

周國平在《人與永恆》中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陳司寇處理朋友的要求很有界限感。

面對朋友界限不清、依賴心理過重的狀況,她很識趣,沒有愛心氾濫,而是及時說「不」,然後引導對方認清問題的癥結,是很明白妥當的做法。

這樣不僅讓雙方互不越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讓朋友感受到了尊重,擺脫了寂寞,進而讓友情細水長流。

不識趣的人,不懂「成事不說」

我有個朋友叫吳放,是頂級出版社的編輯。

他業務能力沒的說,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有時不那麼識趣,讓人反感。

有一次,他收到一份書稿,覺得有暢銷書的潛質,就去向主編彙報。

但是主編看完後,說道:

「書雖然不錯,但是這個題材讀者未必買帳,有點冒險,你讓我考慮考慮。」

主編考慮了一個多星期,說可以簽,但是吳放再聯繫作者時,那位作者已經將書稿簽給了別的出版社。

那本書出版後很暢銷,有同事調侃吳放:

「這書最先是投給你的吧,你要是當時簽了,能賺不少編輯費呢!」

吳放本來就不高興,聽同事這樣說他更來氣了:

「能怪我嗎? 我當時就說這麼好的書,得馬上簽,可是主編非得考慮考慮,一考慮一個多星期,把好事耽誤了!

「這書要是在咱們出版社,不光我掙編輯費,對主編來說不是一年中的一個閃光點嗎?現在傻眼了吧!」

這話很快傳到了主編的耳朵裡,主編把吳放叫到辦公室,板著臉說:「有什麼想法當面和我說,別在背後發洩情緒!」

此後,吳放發現主編對他的態度明顯變了,覺得再待下去也沒什麼發展,只好辭職走人。

《論語》中說: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所謂「成事不說」,就是當事情已成定局,就沒必要再說。

說了非但改變不了結局,還讓人不舒服,純粹是不識趣、不懂事。

吳放顯然忘記了這個道理,他不但說了,而且還帶著火氣說。

既損害了主編的權威,又不利于團隊的凝聚力,主編能不生氣嗎?

對于職場人來說,不識趣地發洩情緒是職業發展的大敵。

不僅影響自己能力的發揮,還會向周圍的同事散播負能量,產生消極影響。

面對既成事實,不糾結,不抱怨,坦然以對,才是知趣的表現,才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你很窮,一看便知!稻和盛夫:越窮的人,越喜歡做的「6件事」
2022/11/21
人窮不要心窮:不管你多窮,不要隨意穿別人舊衣服,有4點重要原因
2022/11/21
別讓積蓄打了水漂,人過五十,要學會為自己考慮,3種錢不要再花了
2022/11/21
​6個存錢建議+5個存錢方法!無痛存錢,兩年存下20萬
2022/11/21
【為什麼你沒有成為富人?】巴菲特:有錢人,一輩子4不做
2022/11/21
英雄不問出處:有野心的窮人,沒錢沒人脈時,牢記「8句話」,早晚飛黃騰達
2022/11/21
窮人鬧市無人問,富人深山有遠親:當你負債累累快熬不下去的時候,不妨做3件事,重拾你的意志
2022/11/21
【存錢,是一個成年人的自律】賬戶上的數字,就是你生活的底氣
2022/11/21
「愛錢,才能賺錢」越會賺錢的人,越喜歡把時間花在三件事上
2022/11/21
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野心:想變有錢人,一定要有「4本存摺」,會管錢比會賺錢更重要
2022/11/21
圖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