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慢」幾乎能做到統一的通病,起床要催、吃飯要催,寫作業、上學更要催,面對一個整天磨蹭的娃,家長們該如何使用應對之策呢?
教育圈里經常流傳這樣一句話:「10個娃9個磨蹭,還有一個直接是對牛彈琴」
很多家長,一說起孩子的磨蹭第一反應就是去提醒、催促
看起來是種瓜得瓜的事情,可孩子偏偏不按劇本來走,你催他慢,你罵他犟
到頭來,磨蹭沒得到改變,還生了一肚子悶氣
尤其是親子關系也在一遍遍催促、一句句狠話中,會越變越疏遠、越發展越冷淡
一位媽媽曾一臉焦慮地說:
「我的孩子就是專門來討債的」
「我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可孩子呢,也就是好個三兩天的時間,然后就回到拖拉磨蹭的老樣子」
「有時候趁著大人沒注意時,還想方設法地偷玩手機,簡直是把人氣得七竅生煙」
「你說如果跟孩子講道理、定規矩能有用的話,我還犯得著去打罵教育嗎?」
聽完這位媽媽的焦慮,說實話,身處育兒領地的我特別能理解,尤其是「說了不聽、管了也沒用」的那些日子,大家都是這麼焦慮過來的
有時候被孩子氣到 咬牙切齒時還經常說一些「狠話」,可說狠話的結果,又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尤其是「對你太失望」、「根本就沒救了」,又或者「一看就不是讀書的料」
這些「狠話」除了埋冤孩子,還有來自精神上的大面積打擊
換個角度來想
若身處職場的我們,經常遭受上司的 批評打擊,那種嚴重懷疑 自身能力的自我否決,就像是天氣驟變下的 暴風雨,讓你的前行之路變得 舉步難行
如果再遇上心理承受能力低,對未來甚至都會失去生活信心、理想的興趣
成年人的生活如此,小朋友的成長也是一樣
讓孩子在 「慢節奏」中成長看似沒有未來,其實「慢」并不代表就沒有好結果
未來之路那麼遠、那麼寬,就看你如何選擇、如何去走
正所謂「人生哪有什麼一帆風順」,有的只不過是在逆境下與挫折抗衡的堅強之心
或許, 與生俱來的先天性優勢讓孩子少走很多彎路,但彎路從來都不是靠家長「鋪路」繞開的,那樣只會形成 習以為常的「啃老」
讓孩子在困難面前學會 運用智慧、發揮實力、掌握經驗,這才是真正的強者氣息,哪怕當下表現得很慢、也不優秀,但敢于挑戰、勇于發現的結果,也必然不會太差
所以,教育里的失望就是常態,孩子「慢」也是符合成長心理
一位急性子媽媽,遇上了慢性子兒子
每天媽媽還沒有下班,就一遍又一遍地打電話催兒子寫作業
等到晚上回家檢查作業時發現什麼都沒有做,急火攻心下什麼話都能說出口:
「你為什麼一個字都沒寫」
「真后悔生下你這個討債鬼」
「你是不是就想把我氣死「
這樣的親子大戰,間隔幾天時間就會上演一次
剛開始,面對媽媽的批評催促、抱怨吼叫
兒子要麼是在一旁低著頭抽泣、要麼是捂住耳朵不聽
到了後來,不管媽媽如何催促、說什麼話刺激,兒子都 無動于衷
遇上情緒惡劣的時候還 惡狠狠地瞪著,作業不寫、也不愿意說一句話
為了時刻了解兒子的學習動向,媽媽還特意在房間安裝起監控
嘴里說的是「為了安全著想」,其實就是為了監視兒子「有沒有寫作業」
但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加深了親子矛盾,也根本 管不住一個不想寫作業,也不愿意動手寫作業的孩子
每當媽媽想要透過監控了解兒子動向時,監控不是被氣球擋著、就是被一塊布遮著
這件事情就是典型催促、和抱怨下的教育結果,也是 負能量下的必然經歷
當急性子媽媽、遇上慢性子兒子,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 「超限效應」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屬于自己的 獨特程序,在不同年齡段所能領悟出的什麼樣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去強求性地 拔苗助長,也無法 過份干涉孩子的成長
而這種「超限效應」,也就是過多、或過強刺激下所產生的逆反心理
一份過多的催促、只會讓結果變得 事與愿違,一顆生活在負能量下的種子,也是無法結出快樂的種子
再換個角度來說
急性子媽媽遇到慢性子孩子,就像是「慢性子」在「急性子」環境中生長,那種慢與急的對立關系,都是需要彼此去相互了解適應
環境影響土壤、土壤又決定種子的生長髮育
所以,當「慢性子」成長遇上「急性子」環境,要改變的一直都是環境,從教育方法上找到應對策略,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自然就會慢慢得到改善
堂妹青青,自從當媽媽后情緒越來越暴躁易怒了
前段時間,她就滿是怒火地抱怨說:
「自從當媽媽后,每天都有跟孩子打不完的硬仗,小時候催長大,長大后又催起床、催上學、催寫作業…」
「催來催去,結果孩子沒變勤快,我和兒子的關系還變得岌岌可危,他還說:「長大后要給爸爸換個老婆,這個媽媽太兇了」
我安慰說:「這就是童言無忌」,但孩子眼中的厭惡、煩躁也是無法忽略的事實
在這段催來催去,反而催出親子矛盾的 七竅生煙里,我覺得或許一開始的 應對之策就是存在問題的
首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程序
其次,孩子「慢」也是正常的成長心理
最后, 隨時改善方法、方可能提高效率
為什麼孩子一「慢」家長就容易急火攻心?催促和對著干就是一個必然結果,也是陷入「死胡同」里的一種負能量
想要走出這種負能量,我們就需要從根本上去改變「催促」和「對著干」
也就是說,孩子「慢節奏」成長時,與其催促抱怨、不如和孩子一起面對
其中,一個孩子身上的磨蹭也有很多原因,包括:
•缺乏時間觀念
•參與難度太大
•專注力不夠集中
•有完美主義傾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后天引導去慢慢改善
但如果一直催促、或過度參與,一顆生活在負能量下的種子無法結出快樂種子,也會更容易產生「故意對著干」的逆反心理
而我們督促孩子的本意呢,就是為了孩子珍惜當下、可以更好地學習成長
可這份本意孩子又是否能理解呢?錯誤的催促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會把大量時間都用在如何對抗父母上
所以,教導一個「慢節奏」的孩子慢慢走向快車道,一定要符合孩子的成長節奏、成長心理,還要運用孩子能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慢慢加速運行
只有學會隨時改善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效率
想要改掉孩子身上的磨蹭壞習慣,家長的引導方法很重要
正如,工作上的早晚打卡就是用來約束員工、對抗懶惰的管理技巧
那麼,教育中也可以適應這種方法
不過,成年人的工作心理還和孩子成長心理有所不同
成年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有責任擔當、也有理想和目標
更何況,成年人承受心理強、應對挫折的經驗也比較豐富
可孩子呢?每天衣食無憂,不知何為苦、也不知何為生活,你跟他們談 優勝劣汰的生存,他們不懂,你跟他們談 理想目標,好像又沒有太大的奮斗熱情
所以,成年人的生活、思想跟孩子是有著本質上區別,想要改善孩子身上的磨蹭,也要懂得適應他們身上的慢節奏,并按照符合心理的成長方法去 針對性隨時改調方法
畢竟,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遇上 階段性的心理變化,我不能用看待 嬰幼兒的寵溺去完全溺愛,也不能用 成長期的恨鐵不成鋼去打擊、要求孩子
學會隨時改調學習方法,包括:
•先定一個小目標,按照計劃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寫作業時我們在一旁寫日記、或安靜看書
•最好堅守時間期限、不要輕易改變,讓時間成為孩子潛意識的努力目標
•完成某項計劃時,引導孩子參與自檢,通過打分、和總結來提高參與價值
•共同抗擊懶惰,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自律,通過小目標鼓勵慢慢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學會善于變通,比如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先空著最后去完全(避免磨滅自信)
•對具有難克服的知識點,可以通過事先預習、每天復習熟悉,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教育,其實就是家長和孩子 共同成長的合作舞台,孩子磨蹭也是自己的成長和方法出現了問題
在適應成長節奏、符合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幫助孩子認識自身的問題、和改善方法
當我們放平自己的心態,去慢慢培養孩子的 自學能力,從小養成的 好習慣自然而然就是對抗磨蹭的最好武器,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并沒有那麼遙遠
比如,鼓勵孩子頭天晚上把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找好,自己決定穿什麼樣的衣服,定好幾點起床的鬧鐘,早上吃什麼樣的早餐,喝什麼口味的牛奶,穿什麼樣的運動鞋出門…
又或者,放學回家幾點開始寫作業、大概什麼時間能完成作業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計劃,去適當地受些 挫折磨礪、漲漲見識,這并不是壞事
最重要的是,孩子雖小、但他們的意志感并不差,尤其是自己選擇的路哪怕是坑也 心甘情愿受著,這比起家長整天「催著走」要更具成長引力
那麼,關于孩子磨蹭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