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分手半年了,一想到他,我還是有一種無力感,甚至半夜裡經常偷偷哭泣,母親給我安排了很多次相親,即便男生很優秀,我也遲遲無法步入新的感情中。」
美麗最近一直遭受情感的困擾,她和男朋友之所以分手,是因為雙方之間存在著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選擇和平分手。
雖然他們不想要分手,但是在一起卻總是吵架,分手後,她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封閉期,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任憑父母說什麼也不聽,抱著他買的娃娃,號啕大哭。
後來經過很多朋友的勸說,她突然覺得自己想通了,于是馬不停蹄的回到自己工作的崗位,她想要通過忙碌的方式麻痹自己。
每次路過和他一起去過的店,她還是會駐足停留,三年的回憶歷歷在目,拿起手機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個雙方都拉黑的號碼,撥著那一串熟悉的數字,卻始終不敢撥出。
別人問她是否放下了,她總是笑嘻嘻地說自己早已經忘記了對方,卻不曾想後勁這麼大。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你還在惦記上一段感情,說明你已經被「前任效應」掌控了。
什麼是「前任效應」?
指的是在男女分手之後,在一定時間內,一方難以從這段感情中抽離開來,也無法做到在心理上克服對于他建立起來的依賴關係。
比如以上我們所說的美麗,她總是時不時地想起前任,容易觸景生情,只要經過兩個人去的地方都會引發回憶,並且難以改變這種痛苦的情緒,甚者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人們之所以會在分手後一段時間,受到前任效應的控制,這和「習得性無助」有很大的關係。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經歷了失敗和挫折之後,面對問題時會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和行為。
當個體在情感關係中受到挫折的時候,他的認知和行為同樣會表現出這樣的狀態。
他會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于自己,于是產生一種無助抑鬱的狀態,會無限地去指責和批評自己,進而產生一種自卑感,對生活也喪失了動力。
所以當我們發覺自己已經被「前任效應」掌控的時候,就需要積極地進行有效幹預。
「你難過的並不是分手,而是熟悉後的離別」
當個體在面對前任的情感關係時,你要清楚認知你當前的狀態。
比如這種狀態是否影響到了你正常的生活,你的行為傾向又是否因為這種想法而改變?
之所以我們遲遲不願意從上一段感情中脫離出來,是由于內心的「消極定勢」所決定的。
因為他受個體先前的生活經驗、情感關係、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體現出心理活動的某種選擇性,換句話說,你現在之所以被前任效應所控制,其實是你自我選擇的結果,你並不需要別人去救贖你,而是要選擇自己放過自己。
張德芬在書中對讀者寫道:「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你之所以會活在上一段感情中,可能就來源于這種執念,你無法忍受那種痛,于是選擇逃避或者麻醉自己。
你以為這樣自己就不會痛苦,卻一直活在自己設的套子裡,無限延續這種痛的感覺。
當你被前任效應所掌控的時候,你會始終活在這段自虐的回憶裡,你把焦點和注意力都放在對方身上,無法成長,更無法去接納新的人,開始新的生活。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在做好了一系列的心理調適之後,你所要追求新的生活,新的愛情,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當他重新去愛上別人的時候,就會輕而易舉的忘掉曾經。
之所以我們忘不掉對于上一段情感的回憶,要麼是時間不夠長,要麼就是你總是去逃避對于新的感情的需要,因為新歡和時間總是能夠讓人忘掉痛苦的回憶。
我們之所以總是受前任效應的擺佈,是因為在自我麻醉中,你覺得自己不會痛苦。
然而成長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只有當我們能夠真正地堅強起來去勇于面對痛苦,你才會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