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長看到女兒因為被批評而哭泣,對她說了一番話:
孩子,你見過磨刀嗎?被磨刀石狠狠磨礪的刀,一定很疼,可它沒有哭。
因為它知道,只有經過這樣的磨礪,自己才能變成一把好刀。
媽媽剛剛跟老師通電話了,她說今天的批評就相當于一次磨刀,就是讓你接受反覆的磨礪。
因為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才會更加嚴格。
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
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
作為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肩並肩,心連心,又能相信誰呢?
01
家長不護短
教育才有力量
一個孩子因為遲到被老師罰了,家長卻說:多管閒事。
一個孩子因為不聽課被老師留堂了,家長卻說:耽誤我的時間。
老師可以不管孩子,家長卻不能放棄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不該護短的是家長,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現在不管,外面的世界早晚會狠狠懲罰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教育孩子要趁早,必須嚴管,必須懲戒,不能以愛的名義一味對孩子讓步。
02
老師不姑息
學生才有未來
古語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很多孩子都覺得老師是個「壞人」,老師也認了。因為只有當孩子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敬畏課堂,敬畏知識,敬畏未來。
沒有人願意當一個壞人,但在教育中,為了孩子,老師願意做這樣一個「壞人」。
老師沒辦法對孩子太好,太溫柔,因為教育的底色,從來不是絕對的放任和快樂。
教育的本質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壞習慣的根除。現在流行的快樂教育,正在讓孩子誤入歧途。
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完全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03
為人師表是尊嚴
教書育人乃天職
疏忽,在所難免。抱歉,無法讓所有家長滿意。
老師雖然不是無所不能的,但一定都心懷理想,抱著教育孩子的熱忱,為所有學生盡心盡力。
雖然孩子是家長的孩子,但也是老師的學生。對學生負責是老師的職責,是師德,也是個人品德。
所以要把孩子留堂時,請家長不要抱怨;要聯繫家長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家長不要推脫。
我們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都一樣。老師其實很簡單,簡單得只想讓孩子有一個好未來。
04
通往專業的路上
廣大教師從沒忘記過努力
老師不是「孩子王」,更不是「鐵飯碗」,現在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嚴格。
教師資格認證一年嚴格過一年,早已不是那個魚龍混雜的年代。
學生、家長和社會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多,促使老師不斷成長,一直進步。
當老師前的歲月靜好,已經變成當老師後的風風火火。老師一天24小時,有十多個小時都在圍著孩子轉。
為什麼會選擇當教師:無非是想用自己的綿薄之力,開墾貧瘠的荒原,施下知識的肥料,澆灌智慧的甘泉,讓樹木成癮,欣欣向榮。
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是所有老師的心愿,更是出于教育孩子的責任感。
05
不為難老師,不打擾教育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越來越多的老師,對于管教孩子有心無力:「我真的很想教好孩子,可我不敢管啊!」
「把老師當學生管,把學生當祖宗供」,這是當前教育的兩大弊端。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評論:《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
學生如同樹苗,若不及時修枝剪杈,極易長成「歪脖子樹」。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世界上,最不該被苛責的是老師,最不該被嬌慣的是孩子。
教育是成就孩子的事業,無論如何,都不應演變成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拉鋸戰。安靜下來,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樣子。
06
老師不怕為孩子辛苦付出
就怕家長的不理解與不支持
只有負責任的老師,才會管學生,甚至不惜大動干戈或苦口婆心地批評學生。
老師肯管、肯教、肯批評,都是因為孩子值得!
可再優秀的老師,也無法完全替代家長;再負責的老師,也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教育的效果,取決于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