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我在茶樓里和一對母子拼桌。
當時媽媽拿著勺子,
往3歲多的孩子嘴裡餵粥,
孩子說 「燙」,媽媽大聲吼道:
「哪裡燙!你就是不想吃!」
「整天給我惹麻煩,煩死了!」
媽媽憤憤地說。
孩子愣住了,我也愣住了。
只見孩子低著頭,配合著吃,
眼眶分明紅了,有眼淚在打轉著,
硬是沒掉下來。
孩子哭都不敢哭出聲,
多半是經歷多了這種咆哮,
知道哭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只能忍受。
最終,媽媽簡單、粗暴地完成了她的餵食。
這種吼叫的親子模式,你熟悉嗎?
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不少家庭,
溝通基本都靠吼。
家庭日漸像個情緒垃圾場。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
說出的話卻句句都像刀。
自以為是在「管教」和幫助孩子,
殊不知,那個沉默著不說話的孩子,
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2
網上有個問題:
「從小被吼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很多網友默默地答了兩個字:自卑
而這種自卑,是被大人親手教會的。
記得在廣場碰到過一個7、8歲的女孩,
晚飯後,被父母帶出來玩兒,
不小心摔了,手掌蹭出血來。
「這麼笨!」
「玩也不會玩!」
孩子爸咬牙切齒地吼。
小女孩直接一聲不吭、頭也不回地走了,
轉身對著媽媽哭訴:
「我又不是故意要摔的,」
「我覺得爸爸一點也不愛我……」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
孩子不能學到任何教訓或道理,
只會被席捲進情緒的黑暗漩渦裡,
並且照單全收大人說的有關自己的話,
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ta一定不愛我。」
「他們貶低我,說明我有問題,我不好。」
「我只有讓別人開心了,才會得到愛……」
父母冷酷的目光,
將把一個孩子遺棄在空寥的宇宙之中,
永遠找不到回家的歸途。
活得怯懦,小心。
一旦受傷害,只會默默承受。
即使做得很好,也傾向于自我貶低。
自卑到骨子裡。
一個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
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03
吼孩子的殺傷力,當然不止于此...
我在一節手工體驗課上,
遇到過一個媽媽和她6歲的兒子。
製作手工的過程中,
孩子媽媽一個勁兒地吼孩子:
你應該這樣,不能那樣......
你都聽不見我說的話嗎?
耳朵聾了嗎?……
孩子一直咬著嘴唇不說話,
手裡的動作明顯減緩。
作品好不容易完成後,
孩子又被媽媽拉著拍照。
全程,孩子都僵硬地配合著媽媽,
但是眼神裡滿是空洞、茫然。
總是被吼罵的孩子,
他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慾望,明顯在下降。
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大吼大叫的環境中,
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不斷刺激。
⭐杏仁核,主要是負責處理 憤怒和 恐懼這兩種情緒的。
如果杏仁核反復被刺激,
孩子就隨時生活在恐懼中。
一個隨時都在擔驚受怕的孩子,
他的學習註定低效。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的研究結果,
更加觸目驚心,他和他的團隊發現:
長期被語言暴力對待的孩子,
他們的海馬體(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和
胼胝體(連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體積縮減。
❗❗這說明,
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明顯下降,
孩子整個智商都受到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