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時候? 和朋友一起聚會之後,天色已晚,一個人獨自回家,走在陌生的街頭,街上人很少,近乎冷清。失落感,隨之而來。
這就是,狂歡之後的孤獨。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不管你身邊有多少人,後來終將散去,各奔東西。
如果你很喜歡熱鬧,那麼你就只能一次次參加宴會,然後一次次離開,如此反復。陪你的人,從來不會陪你到永遠。
那些不喜歡熱鬧的人,顯得很不合群,格格不入。
如果你幾次邀約某個人,但是他都沒有赴約,你會覺得他有些另類,在逃避現實生活。其實,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樣。
歌手王源說:「早些時候,我對獨處的理解非常狹隘,常將它與孤獨、寂寞混淆。實際上,獨處並不是一種逃離行為,它更像是一種回歸,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
真正學會獨處的人,是值得讚美的,活著就像風一樣灑脫。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最愛你的人,也不能真正和你感同身受。
做人,最好的狀態,就是「靠自己」。
《世說新語》中記錄了一個割席斷交的故事。
管甯和華歆,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帶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從門前經過,管寧一直低頭看書,華韻卻放下書去圍觀。
管寧把席子隔斷,從此和華韻斷交。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專心讀書的人,是不屑與三心二意的人混在一起的。
如果你去參加宴會,發現大家討論的話題,不是你想知道的;互相敬酒的時候,喝酒的方式也不是你喜歡的;大家說的話,都是虛偽的。你為什麼還要迎合?
很多時候,合群是礙于面子,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明知是虛偽的社交,卻依舊樂此不彼。
唯有學會「斷交」,才能活得自由。
在人生的岔路口,和不同路的人,分道揚鑣。哪怕是一個人走路,也沒有關係。
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仰望天空,有多久沒有認真讀一本書,感悟 一陣清風?
你有多久沒有擁抱大自然了?沒有用心聽水流的聲音?
這個世界,一直很美,但是你卻無心享受。每天都忙著賺錢,工作一直都是沒完沒了的樣子。
週末的時候,一個人,隨便坐上哪一趟車,隨便到哪一個地方,然後下車,行走在田間小路上。身邊一個熟人都沒有,但是你會很快樂,心靈變得輕鬆。
你終究會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真的不多,只是攀比之心,讓自己迷路了。還有,人生真的不需要那麼忙,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瞎忙。
不知不覺,你活成了別人,弄丟了自己。
唯有獨處,才能找到當初的自己。靜守初心,方得始終。
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偷得浮生半日閑。」
當你忙碌不停的時候,找到一點點閒暇的時光,你才能整理心情,重新出發。
一個人待在家裡,洗個熱水澡。躺在沙發上,隨意翻看手機。或者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任由自己入眠。或者帶上耳機,聽一聽喜歡的歌,聲音小一點,儘量柔一點。
如果睡不著,也沒有關係,那就想一想曾經的美好畫面。
孤獨感,湧了上來。但是你好好睡一覺,發現自己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生活,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麼?
一覺睡到自然醒。也許錯過了上班的公交,也許錯過了早餐的風景,但是有什麼關係呢?
自己喜歡就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為了生活而奔波,這是常態;偷享獨處的時光,這是「歸零」。彼此並沒有衝突。
疲憊的時候,心累的時候,不要找任何人傾訴,獨處一會,好好睡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你有沒有發現?
一個人經歷的事情越多,越不喜歡說話。
當你經受了風雨之後,你會沉默,而不是到處找人訴苦。
「你的苦,不必逢人便說」,這是很多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痛苦帶給你的智慧。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的經歷,可能和別人的經歷類似,但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發生的事情,是不會一模一樣的。
你不必強迫自己去理解別人,不必為了合群,迎合別人的話,做別人很喜歡的事情。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大家都是自由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苦衷,也有不一樣的美德,彼此尊重,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此外,在你受難的時候,有人陪著,不說話,就足夠好了。
獨處的時候,你活得清澈明亮,疲憊的身心,慢慢恢復;你還能和自己和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放棄什麼。
放鬆了自己,就是「蓄力」,就是重新開始。
獨處的時候,你可以讀書,思考,還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這是人生在養精蓄銳,厚積薄發的徵兆。
王源說: 「不知道留在天臺上的那首歌,有沒有記住這落日晚風。」
風景美不美,不是風景本身美不美,而是你的心情美不美。
用詩一般的句子去感悟生活,一個人的天臺,也是詩和遠方。
往後餘生,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一個孤獨,一個看日出日落......
仰望天空,總有一片火燒雲,是你喜歡的,與他人無關。
有人陪,是幸運;沒有人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