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玩手機,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特別是放假、過年過節的時候,這個問題尤其嚴重。而面對這個難題,連一些家長都沒資格管。因為不光孩子玩手機, 家長可能也貪玩手機。
關于孩子沉迷手機這件事,家長的態度大都充滿指責:「誰讓妳天天玩手機?妳玩多久了?」、「不許玩了,玩手機有什麼用,妳要是能把這功夫用在學習上多好!」可惜,在家長的各種制止下,孩子仍舊是老樣子,依舊沉迷于玩手機。
4歲女孩得了「怪病」,原因竟然是這個
笑笑4歲了,原本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女孩子。可最近,笑笑變了,變得沉默,性格還很急躁。爸媽說什麼,笑笑不高興了,就會哭鬧,甚至會 動手打爸媽。爸媽覺得,這女兒是得了怪病了,不得不帶孩子去看兒童神經與心理疾病門診。
醫生檢查后發現,孩子得了「 手機依賴癥」。這時候,爸媽才醒悟,不該讓孩子天天玩手機,更不該自己忙時不管孩子,扔部手機給孩子一了百了。
尤其不該的是,當女兒拼命哭鬧想要玩手機的時候, 爸媽強硬的制止孩子,大罵道:「啥也不是,就知道玩手機。」是爸媽這一系列粗暴制止,導致了女兒得了怪病,沉迷玩手機。
生活里,無論是孩子貪玩手機游戲,還是不停刷視訊娛樂。一旦孩子成了癮,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就容易形成手機依賴,危害無窮。不過,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先要找出孩子沉迷手機的具體原因。
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原因,無外乎這三點:
一.在虛擬里找自信
我在日常生活和后台粉絲私信中,接觸了很多這樣的案例,發現很多家長總是犯錯誤,但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好。這些家長 習慣性地貶低自家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現實生活里找不到樂趣。
沒辦法,孩子只好轉移注意力在虛擬世界里,獲得一種游戲中的贏家成就感。
二.在玩手機時,釋放壓力
還有一些家長,習慣 拿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本來是希望自家孩子能更有上進心。結果卻適得其反,在不斷攀比下, 孩子感覺壓力大,喜歡在網絡游戲中找刺激,釋放壓力。
另外一部分孩子,學習壓力大,思想負擔重,又經常被父母否定,就迷戀上了玩手機獲得的短暫快樂體驗。
三.靠手機社交,尋找親密感
手機游戲、短視訊等內容,都有一定共情性、互動性。孩子在玩手機的過程中,會跟人評論留言、語音聊天,在手機中尋找伙伴,尋覓一份親密感。
而導致孩子沉浸在虛擬世界里的原因,很可能是 家長跟孩子之間, 沒有親密溝通的習慣。比如,一些爸媽工作很忙,對孩子 疏于陪伴。對孩子教育過于嚴厲,平時在孩子被誤解后,爸媽沒能及時安撫孩子內心。
這些家長的錯誤行為,都會使孩子在真實世界里,體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親密感。當孩子內心空虛,不滿足時,就容易跑到虛擬世界里找所謂的幸福, 滿足精神需求。
說到底,孩子沉迷玩手機,跟家長的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家長脫不了關系,需要反省,更該積極幫助孩子尋找「解藥」,徹底幫孩子擺脫癡迷手機的壞習慣。
孩子沉迷手機游戲,家長要這樣幫孩子擺脫
孩子沉迷玩手機,不要制止
想要徹底解決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問題,就不要輕易制止孩子。不然,永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導致孩子逆反心理,越被禁止玩手機,孩子玩得越歡,快感越強。
不制止,不意味著不管孩子,任由孩子繼續玩手機。而是 改變引導方式,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遠離手機誘惑。
比如,親切地對孩子說:「媽媽給妳做了好吃的飯菜,妳快來吃啊!」或者,「爸爸買了電影票,估計這場電影很好看,咱們準備一下,馬上去看電影吧!」
當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事情上,跟父母的有效互動增加,感受到其它事情的樂趣,孩子對玩手機這件事也就沒那麼感興趣了。
家長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想要幫孩子擺脫手機游戲,告別網癮,不讓孩子貪玩手機。那麼,家長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比如,多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 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情。再常跟孩子說說心里話,表達父母對孩子的喜歡和肯定,讓孩子明白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是無可取代的人,是很重要的存在。
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就會更向往現實生活里的快樂,愿意與父母多交流,多陪伴父母了,這能夠有效地降低手機對孩子的吸引力。
孩子沉迷玩手機, 「解藥」可能在家長身上。父母做得好,就能順利把孩子從虛擬里解救出來,讓孩子多陪伴在父母身邊,享受親情溫暖。努力學習,不再沉迷于玩手機。
互動話題:家長朋友們,妳家孩子愛玩手機嗎?妳是如何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