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人品好的人,往往有一種做人美德,如果沒有的話,就要警惕了,這種做人的美德,就叫「同情」!
同情這種做人美德,可以說貫穿于人類發展的整個歷史。當一群猿猴吱吱呀呀地站了起來,開始用他們的雙手,進行艱苦異常的勞動時,人類的祖先便開始了與大自然的長久抗衡。然而,在大自然跟前,個體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當我們回溯歷史,看到祖先的「群居」,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就會發現「同情」給予了人類祖先多大的力量,在那狂暴的自然歷史中,「同情」給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多大的契機。
當人類產生,社會形成,人際關系便逐漸地在擴展其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在社會歷史長河中,我們遭受了太多的驚濤駭浪:每一場自然災害都讓我們失去自己的同類,留下生者那長久的哀思與痛苦;每一場戰爭都讓我們失去太多的兄弟姐妹,戰爭帶來的往往是血流成河;每一次的社會變革,無論前進還是后退,我們的大眾都如一葉孤舟在風雨中飄搖。
然而,我們都堅強地挺過來了,我們沒有被「擊倒」,我們依舊站立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只因為我們是「我們」,而不是「我」。我們同舟共濟、同病相憐。在暴風雨中,我們用彼此的心靈溫暖著彼此,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撫慰,我們因彼此的同情而感到堅實的后盾。
遺憾的是,有一天,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對物質的追求時,我們忽然發現那張日趨龐大、日趨重要的「人際關系網」是那樣的冷冰而偽劣。「真實」的層段無法延伸到該有的地方。于是我們開始「懷舊」,經濟學家們在研究經濟時,不得不提出「人們的心理需求」也應作為指標之一。管理學者不得不將「人」的因素放在重要地位。日本式的企業經營方式在全世界引起廣泛的重視與借鑒,其「人情式」的經營管理營造的是一個充滿情感溫馨的家庭朋友式環境。用「同情」成功地灌溉了干涸的心靈,工作不再成為痛苦的「疲倦」,而是積極進取的人生「需要」。
正如馬斯洛需求說所假定的,人必然向最高層次的需要邁進,而那正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更加關心的只是「自我」,就連「虛偽」的同情也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喪失。世界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給人類帶來多少難解的問題:自盡、犯罪、[吸·毒]、憂郁等等。
我們不排斥理性,然而,我們更不希望理性對情感的排斥。我們之所以不是「機器」,就是因為我們有了情感。因為有了情感,才有了喜、怒、哀、樂。我們并不指望人生「消除怒氣與哀怨,因為人生難免磕磕碰碰」。也正因之,我們呼喚「同情」。我們需要同情;我們也付出同情。
人們已花太多的時間去改造外部世界,卻也因此耗盡了本身的能量。理性地發達以情感的犧牲作為代價,同情因而變得彌足珍貴。那是一種理解的愛、撫慰的愛、關懷的愛。在匆忙的工作勞累中,猶如一泓清泉,灌溉著彼此干渴的心靈,平息了因生活工作節奏帶來的情感交流缺乏與人心底的本能渴望的沖突。
所以我們需要「同情」,所以我們給出同情,因為我們的同情付出,得到的將是他人一輩子的感激回報。在這個「人際關系」的時代,這是何其寶貴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