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知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就是萬萬不能。
知道如何善用金錢是很重要的,了解金錢對于我們思維的影響后,也可以因此做出更多的非財務決策,如時間管理、職業規劃、關系發展,等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提出心理賬戶的觀念,解釋了這樣的行為。他說每個人會在心中把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和用途,并認定某些類別值得花多一點錢。同樣花一千元吃飯,如果是在平日上班的中午,你應該會覺得也太貴了吧。
但如果場景換成是與最親的人慶祝生日,你可能會比較愿意。人們常習慣性的依據錢的來源來歸類花錢的方式,如在使用中獎得到的獎金,一次性的年終獎金、意外之財,出差旅游時的花費就會比一般的薪水還要來得隨性。
人們花錢的方式常常會受我們對這筆錢的感覺而定,建議在花錢時應該冷靜思考,這筆錢是否真的該花,花的是否值得一塊錢就是一塊錢,花掉就沒了,而存下來或許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其二是被產品相對價值誤導。如果有一雙鞋子售價兩千,但是距離十分鐘車程的店賣一千五,大多人可能會愿意為了省錢花這十分鐘。
但如果今天一台車售價是五十萬,若距離十分鐘車程的另一間店賣便宜五百塊,可能大多數人不會為了省這五百而花這十分鐘,同樣是花十分鐘省五百,人們卻會因為相對比例而做出不同的決定。
此外人們常常以為貴才是好的,有時候人們并不只是追求便宜,有時候我們會反過來認定貴才是好。或許某些商品是貴的有道理,但這個道理并不能通用。像市場上的龍蝦、干貝價格下滑,餐廳因此調降價格,但顧客看到價格太低時,反而懷疑是不是來源有問題,我們很難確實評估每項事務的價值。
如果了解釀酒的原料過程,當然可以叫準確的評估每一瓶酒的價值,但礙于我們不可能每項事務都深入研究,價格就是最方便的參考指標,導致我們產生越貴越好的錯覺。,其次是人們缺乏自制的能力。
由于情緒的影響力,人們對現在往往是感性的傾向,活在當下,很難理性地將資源留到未來。
很多研究都顯示,一系致富的中獎者約有七十八在三年內破產。在認知到自。你會產生這些心理偏誤后,金錢心理學提供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法,讓你不會花過多的錢,而且操作起來比你想象中簡單許多。在花費前加入機會成本的思考元素,理性消費的第一步就是確實把機會成本納入你花錢之前的思考程序中。
機會成本的意思是你花了一百塊買咖啡,但其實一百塊還能換成其他的物品,那些你為了買咖啡而放棄的選擇就是機會成本。如果用機會成本來評估每筆消費的價值,就能瞬間冷卻多余的幻想,變得理性和客觀。
就像是買一個名牌包包,你需要想的是為了這個名牌包包付出了多少時間成本在工作上,然后一個包包可以換取多少日常生活的所需。
認真思考之后就會冷靜評估實際的付出,還有我們愿不愿意用這些去換取。在一個物欲猖狂的時代,只要眼睛睜開,無時無刻都被各式自入性行銷洗腦,常常無法分辨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大多的物品,最后僅是變成堆積在家中的雜物而已。
而書中還有介紹更多的對金錢的心理誤差。比如你今天被鎖在屋外,第一個鎖匠花一分鐘輕松開鎖,給你收費五百,另一個鎖匠花了一小時試了好多種方法才開門,然后收費五百。
人們往往會更樂意付給看起來更辛苦、更賣力的鎖匠,覺得更劃算,這是因為人類關切公平性跟費力程度的天性所致。當人們覺得不公平時,無法做出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