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帶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做《大風車》「挑戰800」的節目,休息時一起聊為什麼上學,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
「學校有同學,在家裡一個人待著沒意思。」(為朋友?)
「學習知識和本領。」(為學習?)
「不上學找不到體面的工作。」(為工作?)
「爺爺說書中有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為生活?)
「不學習怎麼能當科學家呢?」(為目標?)
「我們不上學了,你們不就失業了嗎?」(為賞給教師飯碗?)
「別人都上學了,我也要上學。」(為平等?)
「上學讀書挺有意思的。」(為樂趣?)
「不上學幹啥呢?」(為打發時光或為成長?)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
從這個意義上講,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實施各種有效的教學對策的前提。
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又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學生積極的參與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學習動機水平低是有學業問題的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我們研究的對象中,大多數學業問題學生是動力型困難的學生,他們有明顯的畏學、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
由此可見,在對學業問題學生的教學對策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體可從4個方面來著手:
01
激發孩子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由成就需要轉化而來的一種動機。
它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能力爭達到完美的一種 內在推動力量。
研究表明,成就動機水平高的人希望獲得成功,而當他失敗之後,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
就中小學生而言,與其學習活動緊密相聯的成就動機,更多地表現為獲得優異的考試成績,取得令人羨慕的競賽名次等內在推動力量。
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學生從不滿足已有的成績或名次,而總是精益求精,心中抱有更高的追求;
較之一般的學生,他們具有更飽滿的學習熱情、更堅強的學習毅力以及更高的學習自覺性。
實踐證明,成就動機越強,成就需要的層次越高,對學生學習和成才的推動作用就越大。
學業問題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往往是不高的。 激發成就動機的核心是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學習的成功體驗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父母要對孩子有積極的期望與具體、合適的要求,為孩子創造多方面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個人或集體的努力,不斷發現自我,在心理上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02
充分利用期望效應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對學習好的優等生寄予厚望,使優等生的成就動機長盛不衰,卻忽視了最需要轉變期望值的學業問題學生。
因此,教師應當 有意識地提高對學業問題學生的期望水平,改變對待學業問題學生的一系列不正確的行為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是不應該讓學生感到虛假,認為教師是裝出來的,否則會更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嚴重削弱其成就動機。
03
強化成就意識
一方面,應利用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故事、范例進行說理或組織討論,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奮鬥,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成就需要;
另一方面,應幫助學生設立適當的學習目標,為實現高層次的成就需要形成一系列子目標。
04
外部動機的激發
可以通過獎勵、懲罰、創設課堂氣氛等方法,給學生以適當的動力,這些是教學中常用的激勵手段。獎勵和懲罰將另文討論。
創設合作的課堂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
目前,教學中的弊端之一是過于強調竟爭,以為促進學生(包括學業問題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競爭。
學習競爭是能夠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但不能過度。
其實,課堂競爭中優勝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學生是競爭的失敗者,競爭恰恰更容易誘發學業問題學生的自卑、自棄心理,這是因為課堂里的競爭是以人際比較為前提的。
人際比較實際上擴大了學生對自己能力信念的分化,因此 要淡化競爭,提倡建立合作的課堂氣氛,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和發展的機會,引導每個學生形成積極的動機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