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後都會成為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說得就是人要主動增長見識,豐富內心。
然而談起見識,很多父母第一反應是要帶孩子去很遠的地方,花很多的錢,畢竟「寒門難出貴子」。
其實,比起給孩子花錢,父母的引導更重要。
所謂的見識,我們可以把這個詞語拆開來看, 一個是「見」,一個是「識」。
在培養孩子見識的路上,我們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出發。
01
先說「見」。
「見」要求孩子去接觸新事物,擴大見聞。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沉迷電子產品裡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非常少。
避免此類現象發生的方法之一,是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盡可能多帶他出去走走、看看。
你可以帶孩子參觀各種各樣的博物館,讓孩子感受歷史的厚重,藝術的精妙;
你可以帶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鳥禽獸、山川河流都是最天然的「教材」;
你可以帶孩子去旅行,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欣賞當地的建築風格,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
還可以帶孩子去攤販林立的各種市場,在人間煙火氣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什麼是「生活「。
多「見」,不一定非要多豐富的物質生活,不一定要去多少景點,而是想方設法增加孩子閱歷,給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孩子在路上東張西望,新奇的風景都是「新大陸」,哪怕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也是一種體驗。
次數多了,孩子生活經驗就慢慢積累起來了。
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經常出差,如果工作不忙,他會帶上讀國中的孩子,陪他在不同的城市裡走走、停停。
有次,孩子提出想和同學們去隔壁縣城玩一天,媽媽不放心,孩子卻一臉自信地說:「我和我爸去過那麼多地方,我知道怎麼坐車,怎麼注意安全!」
最後,孩子帶著幾個同學,買票、坐車、找地方玩......像個小導遊,連媽媽也感嘆孩子原來已經積累了這麼多生活的經驗。
像這樣見過世面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世界。
02
再說「識」。
有見識,不僅要多看,還要多學習、多思考,才能對生活有著科學的認知,做出適當的選擇。
讀書就是最簡單的路。
正如稻盛和夫曾說: 「書本教給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頭腦裡進行模擬演練。自身的直接經驗,加上讀書得來的間接經驗,構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礎。」
生活無法企及的事情,孩子們可以在書裡面長見識:美國的大峽谷、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墨西哥瑪雅古蹟、巴黎的凱旋門、米蘭大教堂......書籍就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
不僅如此,很多著作是作者一生的知識和經驗總結,孩子讀完一本書,猶如和一位大家對話。
喜歡讀書的孩子,視野、認知角度、思維方式都會得到提升。
「識」的另一方面要求孩子有思辨能力,對事情有理性的看法,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
打造這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需要家長會「聊天」,多用啟發性對話引導孩子思考,鼓勵孩子開動腦筋。
我身邊有朋友喜歡給孩子講新聞,尤其是孩子上了國中之後,小到社會百態,大到國際局勢,只要孩子感興趣,父母就願意講。
這過程中,父母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傳遞給孩子,也能對孩子的價值觀進行適度引導,時間久了,孩子能說出一些有見地的觀點出來。
如果孩子年紀小,父母可以利用聊天式的提問,多問「為什麼」,培養孩子愛思考的習慣。
正如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說: 「對話是練習和觀察批判性思維結果的最佳機制。」
能讀書、會思考,孩子未來在談吐中就會增加一份從容和篤定。
03
除了多看多學,增長孩子的見識,父母的作用也很大。
一位媽媽說起這樣一件趣事:
有一天,孩子吃晚飯時突然冒出這樣一個問題:「媽媽,什麼是車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