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智慧經驗
財富經驗
職場智慧
勵志經驗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需要經歷三次失望
2023/02/21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陷入希望落空的失落之中,但有一些「失望」卻是我們必須經歷的。

在健康的親子關係里,至少要經歷這三次失望,孩子才有可能擁有扛起未來的力量。

#01

第一次失望

孩子的成長,是與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別離

有位媽媽曾留言道:「兒子入園的第一天,沒有哭,也沒有像其他小孩一樣吵著要媽媽,我交代幾句,他馬上頭也不回地跟幼兒園老師走了。」

兒子的表現讓她哭笑不得,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又好像有點失落。

這種感受,很多媽媽都不陌生。

當孩子不再像嬰兒時期那樣黏著自己的時候,我們多少有些悵惘落寞,甚至還會懷念當初孩子對我們的那種依戀。

原來,我們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渴望孩子長大,因為 長大意味著獨立,而獨立則意味著我們不被孩子需要。

這就像是一種矛盾,我們愛孩子,但最終卻要「推開」他,讓他離開我們,獨立生活。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經歷無數次這種分離:

出生是與母親肉體上的「分離」;緊接著,;離開媽媽的懷抱,蹣跚學步;然後開始斷奶、獨立入睡;再然後,入園,上學,漸漸走出家門......等到成年後,孩子就會離開自己的家鄉,去遠方求學或工作.....

為人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 避開占有和控制,幫助孩子完成這種分離。

很久前,看過這樣一則視訊:

小女孩上小學的第一天,含著眼淚問媽媽:「我想媽媽和我一起去上學。」

媽媽帶著微笑告訴她:「你知道的,我不能陪著一起哦!不要怕,你可以一個人去的,沒問題的!」

在孩子走後,母親站在原地久久不肯離去,眼神中,有欣慰,也有落寞。

父母對孩子的牽腸掛肚是一種很難控制住的天性。

但有遠見的父母都知道: 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孩子的人生,承擔結果的只有他自己。唯有放手,孩子才能羽翼豐滿地飛出父母的世界,在快速多變的社會中,打造屬于自己的人生。

#02

第二次失望

父母對孩子的話語權是有有效期的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提出過「前喻文化」,大致意思是在傳統社會裡,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晚輩需從長輩那裡學習經驗。

所以在過去的教育里,父母很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

但這句話放到今天,往往會換來孩子的激烈反抗。

很多孩子,上小學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話堵住父母說教的口。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如今的孩子們都在要求話語權。

這個時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經變了。

心理學家陳默就曾經說過: 「現在孩子的特徵之一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喜歡頂嘴,而這就是因為孩子渴望發表意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擁有發聲的話語權。

比如,你跟孩子說:「好好吃飯,別挑食!」

他馬上就能回:「你和我爸不也挑食嗎!」

大人馬上就有一種「失去威信」的尷尬。

另一方面,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接觸到信息面非常之廣,早早地發現了父母並不是那麼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孩子越小,越是會格外地信服父母,把他們說的一切都當真。

這一點,年輕的父母就能體會到,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的話是絕對的正確。

但到了今天,孩子們獲取的信息方式之多,速度之快,超乎我們的預料,他們很容易就發現大人的「無知」,甚至還會質疑他們的「教育」。

這一切,都讓如今家長的「話」沒那麼好使。

孩子的變化,時代的變化,深深影響了父母話語權的「有效期」,很多孩子叛逆不僅來得猛,還來得早。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有效的時期,一般來說是 3歲到13歲。

這不是說13歲後的教育不重要,而是如果沒有把握好13歲前的黃金時間,到了青春期,教育會變得吃力。

在這個黃金期里,父母教育孩子不僅要用心,更要有耐心,打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重中之重。

唯有建立起親密情感聯結,對孩子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威懾。

#03

第三次失望

孩子的人生,大機率會是平凡的

這句話聽上去很刺耳,卻是扎心的事實。

北大教授丁延慶聊起女兒時曾說:「我小時候是『神童』,我閨女跟我比差太遠了!那沒辦法,你必須接受,不接受能怎麼樣?她就這樣。」

你很窮,一看便知!稻和盛夫:越窮的人,越喜歡做的「6件事」
2022/11/21
人窮不要心窮:不管你多窮,不要隨意穿別人舊衣服,有4點重要原因
2022/11/21
別讓積蓄打了水漂,人過五十,要學會為自己考慮,3種錢不要再花了
2022/11/21
​6個存錢建議+5個存錢方法!無痛存錢,兩年存下20萬
2022/11/21
【為什麼你沒有成為富人?】巴菲特:有錢人,一輩子4不做
2022/11/21
英雄不問出處:有野心的窮人,沒錢沒人脈時,牢記「8句話」,早晚飛黃騰達
2022/11/21
窮人鬧市無人問,富人深山有遠親:當你負債累累快熬不下去的時候,不妨做3件事,重拾你的意志
2022/11/21
【存錢,是一個成年人的自律】賬戶上的數字,就是你生活的底氣
2022/11/21
「愛錢,才能賺錢」越會賺錢的人,越喜歡把時間花在三件事上
2022/11/21
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野心:想變有錢人,一定要有「4本存摺」,會管錢比會賺錢更重要
2022/11/21
圖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