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拼命買一些東西,並不是因為本身真的需要,而是喜歡自己掙錢自己花的那種感覺。這也即是說,我們購物是因為我們喜歡付款,真正讓我們沉迷的,是付款的感覺,而是付款後買來的物品。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東西買來以後,又覺得後悔的原因。明知道買了會後悔,但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或者有了購物的心情,還是會忍不住去買。
就這樣,越是堆積越是多,久而久之,我們生活的地方就被塞滿了。
如果是自己的家還好,如果是租的房子,搬家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東西遠比想象中多得多,而且有很多是不必要的,永遠用不著的。
這時候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這些不需要的東西要扔掉嗎?
如果真的扔掉會覺得可惜,畢竟買的時候很貴,而且沒怎麼用過;如果不扔,就這麼一直帶著,麻煩不說,更重要的是,永遠用不上。
這就是所謂的雞肋,舍之可惜,留著無味。如果我們當初在買東西時,能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也不至于會淪落到如此境地。
要知道,我們花出去的錢,可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雖然花錢的那一瞬間很爽,但如果買來的東西並不需要,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而那些越活越高級的女人,她們首先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的欲望。買東西只買自己需要的或者喜歡的,這樣一來她們的邏輯就會自洽,內心的秩序就不會雜亂。
買自己需要的,買來會很實用,將來如果搬家,丟棄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因為它已經實現了它的價值,如果不丟棄,就一直留著,將其價值最大化。
而那些喜歡的,只是因為喜歡而已,買來以後覺得心情愉悅,它的價值也就得到了體現,如果未來的某一天不喜歡了,就選擇丟棄,不會覺得可惜,因為買它本就是圖個心情。
這樣的女人,活得很清醒,永遠有辦法讓自己不糾結,不擰巴。
而且她們還有一個更明顯的特徵是,拿得起且放得下,對于物品如此,對于人、感情和社交關係等,同樣也是如此。
斷舍離,最早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生活理念,她的書籍《斷舍離》是家庭生活類著作,一經出版便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而這一理念,主要是在強調捨棄和放下的重要性。當你懂得克制欲望,捨棄不需要的東西,並敢于離開那些錯誤的人和事時,你會活得輕鬆很多。
那些活得高級的女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在斷舍離。
她們不會買自己不需要和不喜歡的東西,就算意外擁有了,也會果斷地捨棄;在人、感情和人際關係上更是如此。
誰是真心以待的,誰是逢場作戲的,她們會有自己的判斷,而後跟那些不值得交往的人斷絕往來,將真心、時間和精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如此一來,她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開闊很多,明朗很多,當你找到生活的重心時,你會發現活著的每一天都很有意義。
因為你的真心沒有浪費,時間和精力也發揮出了最大的價值,這樣的人是無悔、無憾且無愧于我心的。
我們這一生,總是拿得起容易,真正放下卻很難,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會不停地拿起很多東西,以至于到最後,讓自己越活越累。
年輕時,我們覺得人際關係很重要,所以拼命地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希望自己盡可能地結交一些人,並和他們成為朋友。
可後來我們發現,真正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遇到將心比心的,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如果遇不到則是一種常態。
人心是現實的,你永遠不知道你把對方當朋友,對方有沒有把你當人脈。當你沒有利用價值了,或者突然落魄了,或許你就什麼都懂了。
那些不值得交往的人,那些只想著利用我們、並在背後詆毀或傷害我們的人,還是盡可能地捨棄和遠離吧。圈子小沒關係,只要足夠乾淨,也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有些人越活越高級,有些人越活越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是否懂得精簡自己的人生。
在我們不斷前行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拿起很多東西,如果不懂得定期修剪,我們的世界就會像一棵瘋長的樹,枝椏很多,肆意生長,以至于主幹缺乏營養,無法長成它最初想要的模樣。
只有定期修剪,不斷地放下和捨棄,我們才能走到正軌上來,才能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對的地方,從而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那些越活越高級的人,一生都在斷舍離,相比于不斷地拿起,他們更在意能否放下。
人生有舍才有得,如果在某些方面無法捨棄,那麼也便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恰恰是一個人變得不幸、活得壓抑的真正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