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19世紀的法國文壇群星閃耀,作為其中一員,莫泊桑真實、犀利卻又細膩的風格獨樹一幟。
左拉在談起莫泊桑時說:「他的作品,可以令人笑,可以令人哭,但永遠發人深思。」
當時法國的資產階級貪圖享樂,追求虛榮,社會風氣十分惡劣。
莫泊桑以此為背景寫過一系列小說,《項鍊》便是其中一篇。
年少時讀《項鍊》,只覺瑪蒂爾德的悲哀是命運的調侃,是時代的悲劇。
歷盡滄桑,閱盡無常,人到中年才恍然醒悟:
被生活捉弄的瑪蒂爾德,不只是莫泊桑筆下的可悲女子,更是凡塵中你和我的縮影。
讀懂了瑪蒂爾德的悲和喜,你就明白一個人是怎樣走向成熟的。
瑪蒂爾德出生在一個小職員家庭,容貌秀麗,風姿綽約。
在她看來,自己生來就應該享受榮華富貴,穿漂亮的衣裳,戴昂貴的首飾,居住在裝修精緻的豪宅裡。
然而,現實卻不盡如她意。
成年後瑪蒂爾德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小科員洛瓦塞爾,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讓她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為了討她歡心,洛瓦塞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上司那里弄來一張晚宴請帖。
然而,她卻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因為她沒有一件華麗的禮服撐場面。
洛瓦塞爾感到歉疚,他笨拙地安慰妻子,並拿出幾個月積攢下來的400法郎讓瑪蒂爾德去置辦一身漂亮的行頭。
然而,買來滿意的衣裳後,瑪蒂爾德又發起愁:
「我既沒有首飾,也沒有珠寶,身上什麼戴的都沒有。」
洛瓦塞爾提出戴朵鮮花,瑪蒂爾德當即拒絕。
她覺得,在那些闊太太中間,戴花會顯出一副窮酸相。
洛瓦塞爾思前想後,建議妻子去跟好友弗萊絲蒂埃太太借一些首飾。
瑪蒂爾德欣然接受。
她在好友弗萊絲蒂埃太太家裡,看了一件又一件首飾,每一件都覺得愛不釋手。
直到她在一個黑緞子盒子發現那串華美的珍珠項鍊,那璀璨奪目的光芒,瞬間俘虜了她的心。
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她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
一份請柬、一襲新衣和一串項鍊,終于讓她美夢成真。
晚宴上,瑪蒂爾德風光無兩,她的雅致嫵媚蓋過現場所有女士,洛瓦塞爾辦公室的人都來和她跳舞,洛瓦塞爾的上司也注意到了她。
她沉迷其中,歡快地跳著舞,被四面八方的讚美、奉承包圍。
直到第二天早上四點,她才戀戀不捨地乘坐一輛舊馬車匆忙離開。
回到家,她脫掉外衣,想再次欣賞鏡中的自己,卻猛然發現: 項鍊,不知何時不見了。
作家宋默在《人生沒什麼可放下》中寫道:
「我們總以為得到了某些嚮往已久的東西,就會心安滿足。可是得到之後,覺得它也不過如此,更大的欲望接踵而來。」
就像小說裡的瑪蒂爾德,沒有禮服時想要禮服,有了禮服後想要首飾,穿戴華美之後追求被人追慕,得到後又期待其他……
可是項鍊丟了,由此引發的生活危機,奠定了他們的後半生悲淒的基調。
最後的結果是,為了得到了一時歡愉,失去了餘生的自由。
當確認項鍊被弄丟了之後,瑪蒂爾德和洛瓦塞爾寢食難安,她們跑遍鎮上各種珠寶店,終于憑著記憶,找到了同款。
但36000法郎的售價,她們再一次陷入困境,因為她們的存款只有18000法郎。
于是,她們開始四處借錢。
為此,瓦塞爾簽了不少借據,訂了不少足以讓他傾家蕩產的契約,而且不得不同高利貸和形形色色的放債人打交道。
還了項鍊後,瑪蒂爾德和洛瓦塞爾辭退了女傭,搬去一間頂樓的陋室。
之前,瑪蒂爾德十指不沾陽春水,現在的她不得不穿上粗布衣裳,每天料理繁重的家務;為了買到便宜的水果,往返于多個店鋪比選價格,和商販老闆討價還價……
繁重的家務勞動,磨壞了瑪蒂爾德的美甲,佝僂了她的脊背,更蒼老了她的容顏。
丈夫洛瓦塞爾白天工作,晚上替商人們謄抄帳目,經常深夜還在替人抄寫五個銅子一頁的文件。
肩上的巨額債務,讓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就這樣,兩人在窮困潦倒的生活中掙扎十年,終于還清了全部債款。
而在這個過程中,瑪蒂爾德也變得更加成熟。
她不再憧憬著上流社會的生活,而是踏實過著普通的生活。
她不再抱怨命運的不公與殘酷,而是勇敢接受命運的安排。
尼采說: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覺得面子是世界第一等要事。
可是到了一定年紀,有了一些閱歷,面子就變成了最不重要的東西。
一個人走向強大的標誌,不是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
瑪蒂爾德活成了自己不曾想過的平凡模樣,「頭髮不注意梳理,裙子穿得歪歪斜斜,兩隻手通紅,說話大嗓門。」
晚年的瑪蒂爾德,偶爾會坐在窗邊,重溫那晚舞會的綺麗與美妙。
命運的手翻雲覆雨,曾撕裂了她的人生。
但是,經歷艱苦生活的洗禮,瑪蒂爾德終于和自己和解。
她不再自卑,面對依然年輕貌美的朋友,她很自信地告訴對方自己過去的艱辛歷程;
她不再忐忑,面對生活給予的考驗,她心懷坦然,無所畏懼。
知乎上有個話題:「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只是個平凡人?」
有回答說:
「那個出走半生、鮮衣怒馬的少年,多年後不過是在外小心侍奉著客戶,回家陪著老婆孩子逛超市的平庸阿貝;
那個白衣勝雪、長髮飄飄的少女,也終將變成為了折扣商品提前蹲點,齊聚廣場跳舞的大媽。」
生命有多少波瀾壯闊,最後都將被人間煙火包裹。
我們此生最難的修行,就是接納自己拼盡全力,只能過著平凡的一生。
周國平說:
「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平凡。
命運何其殘酷,一條假的項鍊,就改變了瑪蒂爾德一生的走向。
命運又何其慈悲,讓她摒棄了外在的虛榮,看清了生活的本質。
正如那首歌唱的,「生命是一段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
瑪蒂爾德的悲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寫照。
前半生,我們步履不停,為青春,為夢想;
後半生,我們沉澱醞釀,為自己,為生活。
人就是這樣,在節制中清醒,在放下中領悟,在接受後釋然。
往後餘生,願你我成為更成熟的自己,所見皆是滄桑,所遇皆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