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越來越富足,可衣食無憂的孩子們,似乎越來越脆弱。
這些家庭條件優渥、備受父母關愛的孩子,卻表現出令人費解的不快樂與迷茫;還有不少表現出情緒失調綜合征:上癮、焦慮、憂郁、飲食失調甚至自殘的行為。
更值得我們警醒的是,孩子的脆弱已成為全球蔓延的新現象:
在中國,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曾提出「空心病」的概念,他發現物質豐富的當下,精神障礙患病率卻在增加。
無獨有偶,美國心理咨詢師們也不約而同地發現,類似的青少年「空虛」的問題。在芝加哥的市區稱作「空虛」、紐約郊區稱作「排空」,佛蒙特鄉下則說「枯燥乏味」……
一位在美國治療脆弱與不快樂的青少年已有20余載的 臨床心理醫生瑪德琳·萊文(Madelin Levine),在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個案后,對這類現象積攢了滿肚子的疑問——
瑪德琳·萊文
如今物質生活優渥的孩子們,為什麼越來越脆弱、不快樂? 是否家庭高收入、父母教育程度高、關心子女以及對子女期望高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危害,而非原本期望的保護?
為了解決心頭的困惑,瑪德琳·萊文在評估了一百多項有關孩童發展的研究,訪談了十幾位醫生和研究學者,以及篩檢自己二十五年來擔任心理醫生和家長的經驗后,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凝練在了 《反脆弱養育》這本書中。
在她看來, 優渥的家庭環境并不能確保孩子擁有健康的情緒、良好的成績和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交流,才是孩子擁有健康自我和陽光性格的基本保證。
書中內容不僅集合了相關科學研究結論,還兼具了可以實操的一手養育經驗。家長不僅能站在更高維度去理解孩子脆弱的原因,同樣也能找到合適的應對之道。
「你們這代孩子,生活得不要太滋潤。」
「我有你這麼大的時候,生活條件可差你遠了。」
人們總是感嘆這代孩子是多麼嬌生慣養,卻很少聽人提及他們的苦惱。而實際上,在他們看似正常的表象下,藏著難以言明、直抵內心的脆弱。
對于這些「天之驕子」來說,父母豐富的經濟資源和關心,加之學校和社區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想必不太費力就能解決。
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相較于其他社會階層,家境富裕的父母比較不喜歡尋求專業的協助。他們強烈地想保護隱私,并且擔心一旦尋求協助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記錄。
學校里的心理醫生和咨詢顧問也表示,當他們建議有心理健康和濫用藥物問題的孩子向外界求助時,高收入父母的反應要比中等和低收入父母顯得更具防衛心和負面情緒。
比如14歲的尚恩,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讓父母接受并重視他越來越不快樂的事實。
其實早在他進入中學,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勁,并一再向父母求助,但不以為然的父母告訴尚恩「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
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憂郁、退縮和眼淚無法打動父母時,他便開始濫用藥物,并與學校里的「壞」孩子一起鬼混。即使如此,他的父母仍不愿承認他有任何嚴重的不對勁。
終于有一天,尚恩帶槍回家,他的父母才決定帶他來心理診所。在治療中,尚恩曾說道:「我非得拿把槍指著他們的頭,才能讓他們‘意識到’我有問題」。
尚恩后續接受了一系列的心理治療,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的他不只是輕微抑郁,他還有一些頗為憤怒和反社會的行為,已經上升成一個棘手的案例了。
正如早期的尚恩一樣,普遍看來,這些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不差,在家里也算聽話,也許看起來「不是很陽光」,甚至有點膽怯。 這些「無傷大雅」的表現加上父母的防備心理,使得問題被掩飾和淡化。
等孩子遭逢心理問題的事實完全浮上台面時,已經變得更加嚴重,也更難解決。
值得家長警醒的是,與其他社會經濟階層的小孩相比,他們的內心更為脆弱,體驗著最高比率的沮喪、焦慮失常、身體不適以及不快樂的情緒等。
據調查顯示:盡管父母的收入和教育程度普遍較高,但美國私立高中學生焦慮、憂郁、身體不適、注意力問題以及違規犯紀等征候的普遍性,要比全美高中學生的平均值高 2到5倍。
美國近年來也將出身教育程度高、富裕家庭的前青春期孩子和青春期少年男女,新界定為心理與行為層面的 「高風險人群」。
所以,富裕家庭的父母要卸下自己的防備心,同時對孩子的行為狀態要足夠敏感和重視。
此外,隨著相關研究的積累,另一個「反常識」的結論漸漸清晰了起來—— 孩子過了十一二歲,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情緒健康方面的優勢,反倒有可能轉換成不利因素。
這意味著,我們絕大多數人以為的金錢、教育、權勢、聲望、物質享受等,并不能保護孩子免于情緒方面不健康的事實。
對此,瑪德琳·萊文呼吁我們對當今的「富裕文化」進行反思,這種文化對于孩子而言,看重的是什麼,又忽視了什麼了,貶低了什麼。
「我們需要把對金錢的所有成見擺在一邊,轉向做個‘細膩的分析’,究竟是因為我們的富裕,還是與富裕有關的事物,導致天之驕子以突然升高的比率染上情緒的問題,或是另有原因。」
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不約而同地指出, 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家境越富裕的孩子,越可能有高度的情緒問題。專業人士們的研究,讓我們得以逐漸拼湊出造成富裕孩子們內心脆弱的真正根源。
經過研究發現,有兩種因素的重復出現,是造成這些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罪魁禍首」。一種是 「成就的壓力」,另一種是 「與父母的疏離」。
1.「唯分數論」的成就壓力
關于成就的壓力,通常來自父母的 過度介入。表現為家長太過關心子女的成績是否優異,卻忽略了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說,只要孩子的「歷史性指標」——綜合成績足夠優秀,剩下的事情父母幾乎一手包辦。
但問題也出在這里, 父母以單一指標評價,專注每一分的進展,對孩子發展創造力、應變能力及學習內驅力毫無裨益,反而為他們埋下失敗的種子。
有研究顯示,父母過于強調成績和孩子變成有礙正常生活的「完美主義」息息相關。比如:孩子因為考試感到焦慮,以至于睡不著覺、嘔吐或裝病。
而隱藏在「完美主義」表象下,正是父母對孩子成績過分在意,所導致的壓力與焦慮的泛化。追求完美的孩子認為只要達不到就是失敗,漸漸催生出了各種裹足不前的行為表現。
總而言之,當父母的愛是功利的,以外部成就為條件時,孩子因為想獲得父母的愛和接納,在這種心情的驅使下會努力去追求「完美」,而無可避免地失足注定將引發孩子強烈的羞愧感和絕望。
這道理父母不是不懂,只是更擔心如果不持續干預和監督,孩子無法出人頭地。
對此,美國心理醫生尼爾·雅各布森(Neil Jacobson)博士提醒一個扎心的遺傳學事實:「富裕的父母似乎忘記了孟德爾遺傳定律,一切總會回歸到平庸的中間值」。換句話說, 父母自身或許某些領域拔尖且優秀,但不見得能生出同樣稟賦過人的子女。
北大教授丁延慶以及同為北大畢業的妻子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兩位「學霸」家長才漸漸接受了女兒的普通。
2.「無處不在」的親子疏離
說到另一項影響孩子情緒發展的一貫特質,是與父母疏離的關系。研究顯示,富裕青年整體相較于寒門子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比任何其他人群的青少年更不親近父母。
當家人簇擁在孩子四周,為什麼青少年還會覺得疏離呢?
瑪德琳·萊文的一位名叫凱爾的小來訪者,對此有著非常精準的形容:「好奇怪,我覺得我媽媽好像無處不在,又像是處處不在。」
兩者看似矛盾, 背后卻隱含著密切的關系—— 「無處不在」是指父母侵犯了原本屬于孩子的領域;「處處不在」反映了親子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
也就是說,雖然物理距離上,嚴格管控或過度干預的父母與孩子格外近,但「無處不在」的舉動,無疑使孩子自覺或不自覺地拉遠了與父母的心理距離。
在這種狀態下,很難讓孩子感受到關心,這也意味著在家庭中往往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親子時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裕家庭的父母經常低估了自己的這種「缺席」對子女成長所造成的影響,并且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與自己親近的程度。
既然已經清楚辨識了這兩個成因,我們也能夠「順藤摸瓜」找出父母教養層面的解決辦法,用這把鑰匙幫助孩子回歸正軌,逐漸成長為一個情緒健康的成年人。
毫無疑問,每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可問題是如何去做呢?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醫療中心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科主任約瑟夫·揚科夫斯基(Joseph Jankowski)博士表示:「富裕家庭的父母當然想要給子女最好的,但他們希望的方式是機械式的。」
曾經風靡一時的「清單式育兒」,算得上是機械式養育的變形——列出完美小孩需要的特質,父母只要「照單」去培養,孩子就能成為十項全能的學霸。
殊不知, 這些外界的條條框框,長遠看來,不僅剝奪了孩子形成健康自我的契機,也致使孩子的內心越來越脆弱。
我們太關注孩子做什麼,忘了孩子是什麼。在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是什麼」時,實際上沒有獲得大量的支持,遇到的多半是來自父母對「做什麼」的干預。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方面完全無法體會渴望的支持、溫暖和參與,另一方又受到持續的干預、反對和批評的損害,盡管立意良善,但父母確實是在持續破壞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
孩子被迫重視別人的意見高過自己的意見,沒有得到塑造真正自的自我意識的機會,心理的發展扭曲了才會內在脆弱不堪,飽受深度沮喪、焦慮、濫用藥物和空虛之苦。
瑪德琳·萊文強調,「干預」和「支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 「支持」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干預」代表著父母的需求。
因此,當務之急便是支持孩子滿足探索自我的需求,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外在的支持可能會缺席,只有堅實的自我才能永遠伴隨著孩子,去面對這個到處是競爭和內卷的社會。
那麼,家長如何帶孩子跳出富裕時代的育兒怪圈,實現反脆弱養育呢?
在《反脆弱養育》中,作為親子教育專家的瑪德琳·萊文提到了諸多支持性且行之有效的養育手段,下面列舉了其中一些獨到的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考。
1.克服對物質生活過分渴求的欲望
身為父母,我們的初衷是盡己所能地給與孩子最好的一切,希望孩子未來能上更美滿的生活。因此賺錢換得孩子更富裕的生活條件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
可是,當我們堅持認為只有考高分、上名校,這一條路能保證孩子走上幸福 人生的康莊大道,就與原先的初衷背道而馳,甚至舍本逐末了。
與其將心力耗在研究千篇一律的成功路徑上,我們不妨把注意力花在發掘孩子與眾不同的能力上,讓他們體驗五花八門的活動,開眼界的同時,清晰自己能力的邊界與優勢,逐漸對自我形成全面且客觀的認知。
2.抓大放小,清晰每個成長階段的核心任務
開發「自我」是種帶有啟發性、復雜性、原創性,有時還是令人捉摸不透的過程。也就是說,別人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照搬。
令人欣慰的是,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核心的任務需要完成,幫助孩子發展健康的自我。
幼兒時期的自我意識形成,極大程度會受到父母意見的左右。孩子的存在以及與生俱來的特質,和父母的接納交互作用下,使得自我意識蓬勃發展。
童年和青春期的主題,是一種想讓行動出自內心的欲望。如果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來想通自己的價值觀、期望和興趣,自我發展受到阻礙停滯不前,長此以往會漸漸喪失掉為自己爭取最佳權益而采取適當行動的能力。
3.厘清行為掌控VS心理掌控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分為兩種: 行為掌控和 心理掌控。
行為掌控包括樹立權威、提出適合年齡的要求、設定界限,以及監督孩子的行為。
心理掌控有兩種特征: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并通過喚起罪惡感、羞愧感和焦慮的情緒,試圖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感覺。
舉個例子:行為掌控的父母會說:「數學考得這麼差,成績提上來之前不許看電視。要我幫忙嗎?」
當父母過度強調自己的需求,脫口而出「你怎能這樣對待我?」「我都已經為你做了這麼多。」這些話,就是常見心理掌控的語言。
研究結果表明, 行為掌控對孩子和青少年的發展有正面的效應,而心理掌控則顯示會產生負面的效果。換句話說,運用行為掌控的父母是「掌握情況」,心理掌控會讓孩子感覺被「掌控」和受到侵擾。
因此,我們要避免心理掌控的語言,這樣有助于讓孩子反躬自省,并知道即使遇到困難也有慈愛可敬的父母可以依靠。
4.以小博大,高品質完成親子間的需求
對忙碌的家庭而言,父母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有限,因此陪伴能發揮「以小搏大」的效果至關重要。
如何做呢?那就是和孩子開展的活動不局限于學業,更多圍繞親密家庭關系展開。
譬如,一家人共進晚餐,所有家庭成員齊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成就、挑戰和憂慮;或者進行孩子喜愛的儀式,感受身為家庭一分子的滋味,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歸根結底,我們要讓孩子深信不疑,對他的愛不是因為他考到好分數、得到獎狀等行為,而是他們努力學習獨立,學習成為能干、正直及有愛心的人。
只有父母 專注于對孩子的發展真正重要的根本特質上,不墜入富裕文化下的功利價值觀,才能真正看見、真正欣賞、真正去愛我們眼前的孩子。
正如美籍作家卡洛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曾說:「條條大路都是一樣的……用‘心’去選擇。」相比物質富足,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精神富足,探索出專屬于自己的「心路」,這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