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師筆記之6~12歲
(一)學習活動(非智力因素)
1、埃里克森認為,小學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幼兒園階段主要是遊戲,小學階段進入系統學習。
2、小學階段重點培養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心理素質等內容,而非具體的知識。
具體方法:①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②用信任、肯定的方式鼓勵兒童主動學習;③突出內部動機(行為和結果),逐步減少外部動機(獎懲)的作用;④建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
(二)多元智能(揚長補短)
1、孩子可能在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視覺-空間智能方面有優勢。
2、一項活動可以激發多種智能,比如①帶孩子去圖書館,通過找書、讀書、思考、獨處、交流等方式培養;②讓孩子和朋友交換自己製作的小禮物,培養人際、肢體-運動等方面的智能。其實,類似的活動還是挺多的,家長要發揮創造力。
(三)同伴關係
1、家庭氛圍是民主的(平等關係的信息雙向傳遞),孩子在人群中自然受歡迎。受歡迎的孩子更樂觀、更熱情。
2、共情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在未來的社交中找到歸屬感。家長可以通過角色互換遊戲來引導孩子的共情能力。
(四)習慣養成
1、父母要發揮言傳身教和榜樣示范的作用,比如父親喜歡閱讀、運動。孩子的行為起初是通過模仿,然後是不斷的重復,繼而形成某種習慣,亦即「注意階段→保持階段→再現階段→動機階段」。
2、積極合理的期望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3、充分發揮正強化的作用,減少物質激勵,多用精神激勵,夸孩子要夸具體行為。根植于內心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
4、批評孩子的不良行為時,態度要溫和而堅定,接納情緒,但要改正行為。
5、孩子的習慣背後都藏著兒童的心理需求,比如被尊重、歸屬感、安全感等問題。當家長的一定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阻斷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創造有益的環境(言傳身教),給予積極的期待和正強化。
6、低年級兒童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①學習要專心;②作息要規律;③寫作業要獨立思考;④準備作業記錄本;⑤自己檢查作業;⑥自己整理學習用品和書桌。
高年級學生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①閱讀;②獨立思考;③合理利用時間;⑤做事情預先制定計劃;⑥主動預習和復習;⑥能夠持之以恆,為了目標付出努力;⑦自主探究學習(研究和欣賞)。
(五)元認知(自律)
1、元認知其實就是個體對認知過程的認知,亦即反思。在5歲和12歲(高年級)有兩次較大的飛躍。
2、解決問題有四個階段:理解問題→擬定方案→執行方案→回顧。
3、讓孩子口述思維過程,多給孩子提問題,讓孩子給自己提問題,都是訓練元認知能力的很好方式。
(六)情緒管理
1、情緒能力指孩子控制、轉移和修正自己情緒的能力和情緒的復原力。
2、家長要感受、傾聽和理清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區分事情和「我本身」,引導孩子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然後學會用語言或尋求幫助的方式解決問題。簡言之,先共情,再談事。
3、平時家長要多參與孩子的遊戲,積極回應孩子的興趣點,肯定和強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這樣可以增強共情能力。
(七)社交能力
1、親子關係(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社交模式,它會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工作模式。
因此,家長要:①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②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充分的社交機會和社交自由;③教會孩子一定的社交技能,比如輪流、交換、共享的能力;④鍛鍊孩子合理地表達自己。
2、社交意願強弱的衡量標準:①是否願意與他人交往;②是有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③是否有親密的夥伴;④能否遵守活動規則;⑤能否關心和尊重他人。
(八)親子關係
1、親子關係影響社交模式,亦即孩子的社會化程度。親子關係有四個極端,根據愛的維度和控制的維度得出權威型、放任型、專制型和忽視型(最好是權威開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