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裡寫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諸葛亮認清了「三分天下」的形勢,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劉伯溫認清了「一統江山」的形勢,輔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人有千算,天只有一算。一個人再精明,如果不順應天道,不懂得順勢而為,那麼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人物。
古人有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欲成大事,先謀大局。
一個人沒有大的格局,就是費盡九牛二回之力去做事,也會因為目光短淺,難成大事。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人生不會設限。每到一個層次,人生就更進一步,就像江河一樣,滔滔不絕。
秦朝時期,年少的陳勝在別人家當雇工。休息的時候,他和身邊的雇工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我們都不要忘掉彼此啊。」
大家笑話他,一個雇工,哪裡有富貴呢?
陳勝歎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後來,陳勝帶領農民,反抗秦朝的暴政,有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戰爭。
在社會底層的人,可以把自己不斷推向高處,成為一國之君,還有什麼不可以想象的呢?
郭台銘說:「心中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
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是不可能成大事的。想要成為鯤鵬,就先要把自己想象成遨遊在天空的鯤鵬,而不是把自己當成地上的雞鴨。
貧窮會限制一個人的想象,但是貧窮不能限制一個人的發展。打開思維,轉變思維,任何人都可以逆襲。
在很多單位裡,員工的想法就是「能上不能下」。如果一個高高在上的人,被降職了,就是奇恥大辱。
事實上,很多人,一旦崗位弄丟了,就會辭職,因為他再也沒有面子待在原單位了。
不能下,這是因為面子上過不去。
我的同學老飛,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有了一百萬之後,我可以背假的名牌皮包了。」
老飛在一家大企業上班,經過多年的努力,混到了人事部主管的位置。可是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樣的崗位,于是主動請纓,調整到技術員的崗位。
當初,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
事實證明,他通過技術創新,讓自己活得更有面子,並且帶來了更多的財富。
能夠身處高位的人,往往經歷過大起大落,從來不是一路順風的。
能屈能伸,放下面子,方顯人生大格局。
《禮記學記》裡寫道:「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不管你讀了多少書,你仍舊需要讀書,你不能說「讀夠了」。
當你羡慕別人有了好的位置,有了用不完的錢的時候,你應該想一想,別人憑什麼贏了?
野蠻的人,可以靠蠻力去賺錢,但是他一定不會有聰明的人那麼富有。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勞動有層次區別,靠智慧賺錢的人,會更加輕鬆,也會財富更多。
馬雲說:「書讀得不多沒關係,就怕在社會上不讀書。」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就是你放下了書本,也要把社會當成「書」,從別人的身上汲取養分,從成功人士的身上找到方向。
不讀書,會限制你的想象,也會限制你的發展。
孔子周遊列國,帶著若干親近的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他本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但由于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道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
也因為有了周遊的經歷,孔子的眼界得以開闊,學識更加豐富。
孔子的第五代孫孔穿,和好友分別的時候,作揖之後,就上路了,根本就沒有猶豫不決。他說 :「人立于天地間,應有‘四方之志’。」
現實生活中,很多得道高僧,都有雲遊四海的經歷。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也有不同的發展機遇。
很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去了外地創業,雖然歷盡坎坷,但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多半在異鄉紮根了。
英雄不問出處,也不設定自己的位置。凡是對自己有利的環境,都是能夠紮根的土壤。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人,口口聲聲說外地的風景多好,也只是想象而已,貽笑大方。
這個世上,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人。
薑子牙八十多歲,才成為丞相,黃忠六十多歲,還在劉備旗下當將軍;佘太君垂暮之年,還能掛帥出征,保家衛國。
可是,很多人在三四十歲,就把「想當初、要是年輕幾歲」之類的話,掛在了嘴邊。這樣的格局,如何成就一番事業。
在書店,常常有家長說:「讀書是兒女的事情,我沒有時間讀書。」
自己認為是老人了,那麼就真的是老人了。神仙也救不活一個不想活的人。
七十歲的人,可以說自己是大齡青年,八十歲的人,可以開始發展自己的愛好。
有大格局的人,年齡就是一個數字,甚至是可以忘掉的。
有一句很勵志的話:「格局其實都是由自己設定, 真正開始做一件事情,便知道其實並無方向和邊界, 你也只是遊蕩在時光洪流裡的一葉浮萍, 隨波逐流。」
人生是一粒塵埃,人心卻是一個世界。
塵埃也能抵達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可惜很多人卻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