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孩子今年2歲了,前兩天她很開心地告訴我,孩子在上活動課時,已經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小朋友們玩了,不像之前膽小不敢加入,「老母親」表示很欣慰。
除了學習,同伴交往一直是家長們比較在意的問題,特別是在孩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家長經常會擔心孩子能否適應集體,有沒有交到好朋友,被排擠、被欺負怎麼辦······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兒童在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交往是孩子心理和人格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會幫助孩子確定自己在家庭之外的身份,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促進自我認知。
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也能學習技能,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懂得分享與合作,提高社會適應力。
孩子對同伴交往有著本能的需要,當他們在其中遭遇挫折,尤其是被同齡人排擠、交不到朋友時,往往會感到格外悲傷和沮喪。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受排擠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幫助家長給孩子正確、及時的指導。
01
膽小、怯懦的孩子
文章中開頭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多是姥姥帶,每次帶他到小區和同齡人玩時,他都會害羞地躲在姥姥懷裡,或是一個人在旁邊玩。
姥姥鼓勵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總是說: 「不要,我不行。」
一般來說,像這類膽小、害羞、內向的孩子,表現得很被動,會比較難以融入群體;和同齡人相處時,面對衝突也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默默忍讓、退縮。
然而越是這樣,越是容易被忽略、欺負,成為群體中比較邊緣的角色,無法建立起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形成原因:
這類性格的孩子,最常見原因是 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或是有被忽視、拋棄的體驗,內心缺乏安全感,不自信。
當走向陌生環境中時,害怕自己不被接納,因此表現得較為膽怯、畏縮。
另一個原因是,家長平時養育孩子過于細緻,保護過度。
這不讓碰、那不讓摸,孩子跑一跑、跳一跳,就趕緊阻止,害怕孩子受傷。孩子就會覺得外界潛在著許多危險,對不熟悉的環境充滿不信任。
家長大包大攬,不給孩子獨立動手做事的機會,導致孩子對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嘗試和探索。
對策:
被愛是一個孩子自信和勇氣的來源,相信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孩子會有較高的自尊水平,在社交中表現得落落大方、自信開朗,能夠主動交朋友,這種氣場也更容易受到歡迎。
因此,家長需要在平時加強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多肯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內心有安全感,能夠確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另一方面,不要過于保護、限制孩子。
安全范圍內,多讓孩子去嘗試和探索、獨立動手做一些事情,鍛鍊能力,增強孩子的掌控感,以及對外界環境的信任。
對于這類膽小、怕事的孩子,在社交技巧方面,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遇到不公敢于爭取,讓孩子懂得: 我們不欺負別人,但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勇敢說「不」。
02
強勢、霸道,缺乏規則意識的孩子
同伴交往中,有一類孩子最讓人避之不及:
他們很強勢、霸道、只顧自己;
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意願,就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
做遊戲時,也不遵守遊戲規則,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
這類孩子雖然表面上吃不了虧,但沒有人會喜歡和這種性格的人玩,長期相處下來,他們很難交到朋友,也會在人際交往中受挫。
形成原因:
自私、霸道、缺乏規則意識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源于 在家裡被寵愛、縱容,整個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不當的行為也不及時糾正。
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覺得所有人都要配合他,遇到不如意的情況習慣生氣、發脾氣、表現出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