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寫道:「我本熱情,奈何世道冰涼,人心難測,終究無法逃離涼薄的下場。」
我們都是善良和藹的老實人,總認為我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們好。殊不知,一切都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
你對別人好,不見得別人就會對你好。如果你遇到那些虎狼人性的人,那你的善良就會被視為懦弱,老實的你就會被人瞧不起。
就拿我們所熟悉的「朋友」來說,我們所認識的人,都能稱之為我們的「朋友」嗎?很遺憾地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是朋友,他們都只是過客罷了。
哪怕跟我們有點血緣關係的親戚,也不見得他們會珍視親人之間的感情。人情冷漠,世道蒼涼才是常態,溫情脈脈更是奢侈。
古人曾感慨,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他鄉遇故知,此為人生三大喜事。
對于普通人而言,能遇到一個真心的朋友都成問題,又何談碰上真情的愛人,遇到不錯的知己,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呢?
人到中年,做個狠心人。不妨跟過客斷絕關係,與親戚減少往來,做個瀟灑自由的人。
寒山曾說過:「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做人,不必活得太糾結,遇到合適的人就在一起,遇到不合適的人就遠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斷舍離」智慧。
為何如今的人們活得那麼辛苦呢?不是吃不飽,也不是穿不暖,更不是無瓦遮頂,而是過分糾結于所謂的「人際關係」。
年輕的時候,長輩總跟我們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因此我們就拼命地交朋友。殊不知,這些所謂的朋友並不會給我們帶來「路」,只會讓我們活得煩惱。
在群體中,他為了一點利益而害人,她為了一點矛盾而爭執,如此爭鬥來爭鬥去,最後苦的還是我們自己。
對于這樣的「過客」,我們不要留戀太多。試想,別人根本沒有把我們當作朋友,那我們為何要把他們當作朋友呢?
有錢有酒真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你身處危難的時候,你那些所謂的朋友都會「作壁上觀」,根本不會伸出援手,甚至有人還會落井下石。
對于如此之人,還是趁早斷絕關係比較好。
親戚這個群體,其實特別複雜。以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來說,他們和我們都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雙方都該和睦相處,共同進退。
可現實是什麼?不過是你算計我,我算計你,然後「窩裡鬥」罷了。這世間不存在絕對的關係,只存在絕對的利益。
曾見過這麼兩類親戚。
第一類親戚見不得人好。你有了好的業績時,他們就會在一旁諷刺你,甚至挖苦你,不見得你過得那麼好。
做得絕情一點的親戚,還會在你背後捅刀子,甚至對你耍小詭計。 在他們眼中,你可以過得好,但不能比他們過得還要好。
第二類親戚習慣于落井下石。你身處于困難的境地時,他們一句話都不會說,而是多踩你幾腳,讓你頓時明白,人情竟然是如此冷漠的。
俗話說得好:「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你貧窮的時候,別人不會理會你的死活。你有錢的時候,哪怕你跟他沒關係,他都會找到你,跟你沾親帶故。
別太相信人性,別太信任人心。這才是生活的真相。
老子在談「和諧社會」的時候,曾說過:「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需要靠得太近,只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好。只有保持距離,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才會逐漸減少。
就拿朋友間的關係來說,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朋友之間不會太親密,而是各自尊重對方的生活,保持著「細水長流」的感情。而逢場作戲的友情終究是虛偽的,他對你甜言蜜語,目的就是為了「迷惑」你,甚至賺取你的信任。
為何中年人越來越「薄情」呢?也不是因為中年人喜歡薄情,而是中年人明白,做人過分熱情就是一種「傻氣」,只會被人欺負而已。薄情點,這是一種歷經滄桑的頓悟。
人沒有經歷,就不會懂得人性的劣根。人沒有經歷,就不會明白人情的淡漠。人沒有經歷,就不會懂得世道的真實。
《增廣賢文》有言:「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不要被他人所欺騙了。要知道,這世上最不能相信的,就是人。最懂得偽裝的,依舊是人。
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各自精彩,減少打擾,這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