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說:「承諾本就是男人與女人的一場角力,有時皆大歡喜,有時兩敗俱傷。」
你見過一個人愛你的樣子,就很清楚一個人不愛你的樣子,愛你的時候,他可以感天動地,不愛你的時候,他又可以冷漠無情。
所以,我們經常勸女人說:「戀愛的時候,一定不要只圖一個男人對你的好,否則他不愛你的那天,你就會一無所有。
如果有一天,男人學會了不愛你,你會看清「三件事」。
平等、獨立、承諾、相互信任是愛情關係裡的基石,也唯有這樣,整段關係才能夠維持穩定和平衡。
相互奔赴的愛情才有意義,一旦關係失衡,那麼付出多的那一方就會全身而退,而始終作為享受者的那一方則會痛苦不堪。
曾經有這麼一位讀者,她的丈夫對她特別好,結婚這十三年裡,她連衣服都沒有洗過,大大小小的家務全部由他一人承擔。
可是他對她的好並沒有換來她的付出,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已經習慣于享受他帶給我的這一切。」
她說自己當時太不知足,所以才會失去了他,在沒有爭吵的情況下,她比起身邊的女性朋友們來說,要幸福得多,老公下了班就會急急忙忙的跑到廚房做飯,每次都是做她喜歡吃的。
陳俊生愛上了淩玲,她離異帶著孩子,對于陳俊生來說淩玲要比羅子君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懂他。
最後一次,她因為他洗衣服的時候把她衣服上的扣子蹭掉了,她就大發雷霆,那次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告訴她「我們離婚吧」。
她驚呆了,因為她始終不敢相信那個曾經那麼寵愛她的男人,可以義無反顧地離她而去,他走了之後,她的生活變得如一團亂麻,這時候,她才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已經離不開他了。
任憑她怎麼哀求怎麼哭,他就是不肯回頭,都說一個人的離去是預謀已久,也許他一直都在給她機會,一直都在選擇原諒,但是人都是會累的。
斯韋登伯格說過:「愛情存在于奉獻的欲望之中,並把情人的快樂視作自己的快樂。」
永遠別圖一個人對你好,因為他對你好,也一定會對別人好,選擇男人的時候比戀愛更重要。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為什麼還是活得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說明她在這段婚姻裡被保護得很好,也充分說明陳俊生在婚後對于羅子君是十分呵護的。
結婚前,陳俊生就許諾要養羅子君一輩子,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卻很難。
陳俊生事業有成,羅子君成了家中的金絲雀,他逐漸厭倦了羅子君,他覺得她無聊,她只會和他講雞毛蒜皮的日常,他坐在床上,聽著羅子君講這些事的時候,滿臉的不情願,甚至是躲避。
陳俊生愛上了淩玲,她離異帶著孩子,對于陳俊生來說淩玲要比羅子君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懂他。
當男人學會不愛你的時候,你做什麼都是錯的,任憑你怎麼討好他,該走他還是會走。
三、無論什麼時候,你我都是獨立的個體
愛情能夠教會我們成長,好的愛情必定是要兩個人攜手同行,在保持合作關係之餘,我們仍舊屬于獨立的個體。
如果有一天男人學會了不愛你,你就發現自己連生活的勇氣和反擊的能力都沒有。
無論是多好的關係,女人也不要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更不能全身心地去依賴一個人。
獨立的能力會讓女人不至于落伍,乃至于被時代的腳步所拋棄,也不至于一直生活在狹小的精神世界裡,慢慢的變得眼界越來越窄,情緒卻越發的情緒化。
女人越是容易產生無力感,就越容易在關係裡產生作的行為,而這也往往是關係結束的起點。
融入到社會群體關係中,保持自我,熱愛生活,這樣女人即便不被愛,也會有更多人願意愛你。
他學會不愛你的時候,可能就意味著他的心真的死了,他開始變得不關心你,不會和你嘮叨,更不會去和你發脾氣,總之他會變得特別冷漠,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對你沒有了期待。
于是他慢慢的放棄你,讓你措不及防,甚至有些不適應,愛與不愛從來不在一瞬間,女人要明白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在相愛的基礎上需要我們各自獨立,用心去經營,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活出自我,也不會去畏懼得失了。